虽然中国彩电业在CRT电视后期有过一段时间辉煌,但品牌始终没有走出去。到现在,平板电视积累了十几年,也有了由大转强的需求。纵观有实力第一阵营的 海信、 创维、 TCL,创维并购、TCL代工,中国彩电自牌走出去,近期有大动作的,只能看海信了。
中国彩电业做强必经之路去海外,并不是每个企业有实力敢去做的事。因为中国彩电企业,乃至很多关心彩电业发展的人都知道,做大容易做强难。
论制造能力,由海信、创维、TCL、 长虹、 康佳、 海尔等彩电制造品牌,和 乐视、小米、 微鲸、 PPTV等互联网品牌构建的中国彩电品牌阵营,已经足够庞大。第三方权威大数据公司奥维云网就有过统计,全球2016年2.2亿台液晶电视出货量中,中国制造的彩电就有1.3亿台左右,占比高达60.3%。
然而彩电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国内市场价格红海厮杀一如既往地激烈,前两年乐视、PPTV等为代表的 互联网电视品牌低价甚至免费送硬件搅局,折腾得彩电业的毛利率普遍降至15个左右,低的只有10个点上下,而净利润率只有2、3个点。
本来以为上游面板的涨价,彩电厂商会适当涨价缓冲一下,然而自去年底开始,整合了夏普的富士康开始新一轮的发力。买一送一、大促销等方式强势进入红海市场进行价格恶战,硬生生地把 乐视超级电视的销量给拽下来了。夏普,有品牌溢价,却用低价的方式入场搅局。短期看,并没有收兵的意思。
为了规模,乐视、夏普等都通过低价的方式抢市场。如此,企业会很快赢得份额的上升,但对同行及产业而言,却会被拖入难以盈利的泥潭之中。换句话说,如果价格战不停歇,甚至都没留给彩电企业们缓冲的时间,那么中国彩电业想做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唯有高端和国际化才能破解。海信等具有自主研发实力,已经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其激光电视、ULED电视已经站在了国际市场的前沿。
给予更多掌声和支持
其实,海信、TCL等中国彩电品牌第一阵营的企业,已经用各种方式在尝试海外拓展。去年赞助欧洲后,海信开启了自牌在欧美市场的拓展之路。去年上亿元的投资,也是中国彩电企业在海外最大的品牌投入。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中国彩电业在海外最大的一次品牌投入。那一次,海信赢得了与耐克、可口可乐等著名外资品牌同台竞技的机会。今年4月初,海信再度成为世界杯的合作伙伴。
俄罗斯美女助阵
如此高频向世界推广海信品牌,得益于其对海外市场一直很重视。在十年前,笔者在青岛采访时任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时,他就说2007年,海信电视的海外自牌出货量就达到三成。
这些年,海外自牌的出货量持续攀升。而今年,海信电器副总经理胡剑涌表示海信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速,希望今年海外电视销量超过国内。
这并不是一句口号,因为中国彩电市场的环境确实不理想,而海外市场对高端电视的需求明显要大。作为中国彩电业的领军企业,海信把重心向海外市场倾斜是明智的。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彩电业的一次拓展。因为去海外,特别是欧美高端市场,也就是与全球前两大彩电企业 三星LG以及高端品牌 索尼等直面竞争。海信拿出了勇气,这是中国彩电业的一个突破。笔者认为,扛起中国彩电脊梁的不是制造量,而是在芯片、面板、功能、设计、内容等多维度超越日韩品牌的战果。有差距不要紧,一步一步走踏实就有赶超的机会。
是突破的开始
在路上的企业,每个都值得尊重。只有源源不断的中国彩电企业向海外市场冲击,到国际市场上与最顶尖的企业去比拼,才能带动中国彩电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