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DS智能电视网 推荐当贝市场

TV应用下载 / 资源分享区

软件下载 | 游戏 | 讨论 | 电视计算器

综合交流 / 评测 / 活动区

交流区 | 测硬件 | 网站活动 | Z币中心

新手入门 / 进阶 / 社区互助

新手 | 你问我答 | 免费刷机救砖 | ROM固件

查看: 19908|回复: 1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测评]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17: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上次个人分享过MUKO旗下的旗舰GD330,如果看过我个人评测的应该对其子弹式的全金属机身有着深刻的印象。作为国产新晋HIFI音频品牌,MUKO除了原创,其实还有着一个明显的特性,那就是在机身造型上下了不少功夫。

本文要分享的是MUKO旗下GD(钢弹)系列的另一款HIFI耳机GD780,目前售价为1099,内置8mm动圈单元,机身造型和GD330一样保持着独特的调性,到底是卖工艺还是卖声音,本文将揭开答案。

一、系列开箱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包装

因为是同一系列的,所以MUKO GD系列的包装设计基本一致,只是颜色略有改变,包装信息设计比较时尚,包装也是相当的讲究。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开箱

相当浮夸的包装盒,逼格一下子就出来了。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耳塞套

专门给耳塞套设计了个小盒子,精致的设计有点不知说啥了。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收纳包和耳机袋,GD系列的标配,也是MUKO的一大特色,我相信有人会吐槽买钱包送耳机之类的,各位自己看吧,毕竟一千出头的耳机。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航空转接头和线夹,线夹也是金属的,依旧是精致。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全家福

其实东西不多,主要是做的比较精致,从左到右分别为,耳机袋、说明书、保修卡、感谢信、收纳包、GD780主机、耳塞套、航空转接头和金属线夹,一个收纳包可以全部搞定。

二、产品部分鉴赏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是不是看的很过瘾,有多少个面我没数,真是几何大师啊!这种多面切割的造型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能在铝合金材质上进行这种设计需要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材质本身、二是模型的佩戴、三则是切割技术。在官方网站看了哈这款GD780用的是高密度铝合金和CNC精密研磨,所以成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这么奇特的造型设计。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官方标配中一共有三种耳塞套,有一种是机身出厂默认的那种记忆性海绵,个人建议少用,那种不知什么原因非常柔软,甚至有些泥稠,容易粘在机身上,还是建议用上图这种硅胶材质的。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线材及细节

MUKO GD780线长1.3米,内部用的是镀银铜无损线材,外层则是像透明的PTE材质,虽然偏硬但有着不错的弹性,就是线体略粗,收纳指数一般;其次线材配备了理线器、线控,线控设计的很精致,并配麦克风,通话、曲目切换均在一个按键上完成,这个倒不存在大问题,习惯就好。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看到GD780的接头,我得说MUKO GD系列真的是处处皆细节,3.5mm的金属接头除了镀金和咬花纹设计,头子还有个小细节就是中间较粗的部位和接头中间还有一节较细的部位,其实是为了方便习惯用手机套的童鞋可以轻松使用耳机听歌。

三、佩戴体验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GD780的造型虽然比较奇特(GD330好歹还是弧形的),但是佩戴感比GD330要好,当然也比很多耳机的要好,加线材的重量为21g,个人感觉两只耳机一共不到10g,毕竟金属头子占了较多的重量。

佩戴的时候完全是靠耳塞套起作用的,腔体比较小,没感到异常,佩戴毫无压力,瑕疵是物理降噪效果有限,其次有轻微的听诊器效应,底噪倒是全无。

四、个人主观听感分享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所属的珠海源声本身是给国外的音频大厂提供加工服务的,在工艺方面有个人的过人之处,调音方面则是由国内的调音大师牙仔调试,在口味上是比较符合国内用户的。GD780内置8mm动圈,阻抗为常规的16欧姆,敏感度94dB,配置上比较常规,不过一定得煲机,GD330如此,GD780更是如此,个人在写GD780这篇文章的时候煲机已经接近100小时,声音变化是比较大的,个人在下文以苹果6P和最近火热的凯音N3作为前端进行个人主观感受分享。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iPhone 6 plus

低频下潜明显,弹性较好,音底偏厚,鼓点表现出的节奏感很舒适,能在不同的曲风里扮演合格的掌舵手;

中频人声还算饱满,线条感略显不足,密度一般,细节上的齿音、换气之类的没啥问题,而且并木有明显的冷暖偏向,但始终觉得少点情感上的发挥,在不同频率的切换下会有解析力不稳的迹象;

高频上的张力感比较明显,钢琴的颗粒感并不大明显,但音色干净,动态控制的很好,声场并不是很大,甚至是有限的,纵向声场好于横向声场,整个高频收放略显短促;

GD780在苹果6P上表现的器乐分离感只有七成左右,饶是如此,器乐表现和人声的表现也能接近四六开,耳朵不够灵敏的人听不到太多细节,但是很愉悦。

整体上的三频表现比较均衡,感觉调音师的态度比较小心翼翼,没有哪一点特别的放开,想要吐槽的点也就只能说不够果粉的HIFI。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MUKO GD780+凯音N3

凯音N3虽为入门级HIFI播放器,但是得益于凯音深厚的功底,本身支持DSD 256原声硬解,音质亦有担当。

GD780在其低频上的表现相比较苹果6P,量感略有增加,凝聚力却好了很多,下潜程度到没增加,弹性反而不如手机上表现的那么轻快,力量上则更加沉稳。

中频人声上更加厚实,厚实之中有了明显的细节,在不同的曲风下表现偏实,哪怕是存在混响的时刻,或者悦耳的流行乐里,也未见音染现象。

高频上,GD780依旧是温和的,张力的收发依旧很小心,不听电音之类的音乐很难感受到毛刺感,相比较苹果6P韵味更足,主要表现在亮多,延伸性较稳。动态把控的也是比较谨慎,宁可失去延伸性也不愿暴露缺点,所以听GD780是有限制的,如果可以追求HIFI会吐槽, 但是如果只想听更好听的音乐,其高频比较讨人喜欢。

五、整体总结

MUKO GD780 发烧级入耳式评测

产品部分总结

设计上GD780依然表现出很大胆的设计,个人无法拆机不知其内里的设计是否也是大胆,大胆之余却又十分注重细节,甚至有些过分追求细节,说它有匠人情怀毫不过分,只是在没有品牌高度的情况下,很多老烧会说是哗众取宠,个人倒不予置评,因为它是国产中的难得有诚意的作品。

音质整体总结

GD780给我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不大深刻,但是耐听。三频的均衡表现比较有调性,在同一水准下限制细节,将听感保证在一个和谐、悦耳的范畴内,这并不是说GD780的解析不够中正(虽然人声解析更加好),相反GD780的解析是超过其1099的售价的,只是它不像同档次的动圈耳塞以彰显个性为乐,一上来就给你刺激,随着这种“优越感”令某一类用户大赞特赞,而是像一个山寨版的林志玲,少了些高贵,多了些小家碧玉,但依然是大众情人,依然令人心动。



上一篇:时尚简约 重新定义对讲机 小米米家对讲机体验
下一篇:小巧玲珑--绿联蓝牙适配器
沙发
发表于 2017-3-30 17:0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浙江
这个评测写的很好,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新帖|标签|软件|Sitemap|ZNDS智能电视网 ( 苏ICP备2023012627号 )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1768 丨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73号

GMT+8, 2025-5-2 14:03 , Processed in 0.150502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监督举报:report#znds.com (请将#替换为@)

© 2007-2025 ZND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