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死神小学生 于 2017-3-14 15:19 编辑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曾经一度的行业焦点话题“电视盒子”在近一段时间突然销声匿迹,找不到踪影。据很多用户反映,在购买电视盒子产品后,使用不到一年就会将之遗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据了解,2013年 互联网电视盒子增长率高达236.7%,零售量高达1010万台,随后2014年增速下滑到28.7%,2015年出现负增长,为-6.7%。2016年虽有所复苏,但是整体发展势头依旧处于下滑趋势。
消失原因一:政策监管力度大
互联网电视盒子从2010年开始兴起,经过三年探索期之后,在包括 乐视、小米等企业的推动下,于2013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随后由于政策监管加强,互联网电视盒子市场也不断降温。
2015年,国家进一步打击互联网电视盒子的违规行为,屏蔽风云直播、喜马拉雅、熊猫听书等81个非法 软件,要求七大牌照商对照包括“电视机和盒子不能通过USB端口安装应用”在内的四点要求自查自纠。
按照规定,机顶盒上播放的内容,全部需要提交牌照方进行一一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电视屏幕。可允许播放的内容实际上只有两种,一是牌照方提供的内容,二是机顶盒厂家自己有版权的内容,但都不涉及电视直播。
消失原因二:用户体验差
互联网电视盒子崛起的一个因素在于价格,相比动辄数千元的 智能电视,价格只有一两百元的互联网电视盒子成为很多家庭获取互联网电视内容的优先选择。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电视盒子市场零售均价是223元/台;而100-199元价格段产品销量占比高达48.9%。
价格虽然亲民,但在用户体验上却难以保证。相比电视而言,互联网电视盒子的好评度要差上不少,好评度普遍在95%以下,而电视的好评度则在98%左右。互联网电视盒子好评不高,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差、卡顿、速度慢等。 消失原因三:智能电视普及率逐年升高
除此之外,产业观察家洪仕斌道出了另一个原因,用户体验差自然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但更关键的在于智能电视的普及,对于购买了智能电视的用户来说,互联网电视盒子几乎毫无用处,最终,电视盒子难逃行业过渡品的命运。
随着智能电视产品凭借OLED、量子点、HDR等新技术的相继惊艳亮相,使得智能盒子开始变得黯淡无光。最大原因正是人们追求的是高端显示技术,唯美的客厅艺术所带来的震感体验,这正是智能盒子永远无法带来的视觉体验。
除了显示技术外,用户对电视与客厅在艺术感、时代感和临场感方面的协调,也让互联网电视盒子无能为力。近年来,在电视艺术设计方面发力的还不止 三星一家,小米、 海信、 TCL……几乎所有的电视厂商都以此为卖点,特别是在电视的音响效果上不断提升,可见用户、家电厂商所追求的,并不只是能够播放互联网视频的设备。
想了解更多关于智能电视或者电视盒子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登录智能电视官方网站( www.znds.com),或者关注智能电视官方微博,微信:zndscom,也欢迎对智能电视了解的朋友来分享你们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