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手机、PC背后的三大网络——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的应用融合是“宽带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引擎。而要想了解三网融合的进度,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广播影视技术设备展览会、每年一度的CCBN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是当之无愧的风向标。
在3月20日~22日于京举行的CCBN 2014上,记者看到,与去年OTT(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及数据服务)一家独大相比,今年的技术热点有了明显的变化:DVB+OTT与OTT平分秋色,4K成为电视新概念,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为基础的广电第三平台雏形已现。
盒子之争
盒子,满眼都是盒子。不过,与去年OTT“大杀四方”不同,今年的机顶盒之争DVB+OTT与OTT可谓平分秋色。在CCBN 2014现场,与TCL、中兴等仍将重心放在OTT上不同,今年仍旧占据黄金展位的数码视讯以及业内重量级企业银河电子、上海视畅等都在推出纯OTT机顶盒的同时,也将DVB+OTT作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近两年来,互联网对广电的冲击让OTT大行其道,对广电行业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3月19日举行的CCBN 2014主题报告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聂辰席坦承,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给广播影视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融合”成为当今时代传媒变革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据有关预测数据显示,到2015年,全球近2/3的智能手机用户将利用手机观看视频;86%的平板电脑用户将通过平板电脑观看视频。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向兼容多渠道、适配多终端的全业务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然而,在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谁来主导却是一个问题。面对OTT的不可阻挡之势,广电是否应该敞开胸怀呢?对于这一问题,云视科技董事长张毅军认为,在现在阶段,广电主动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将存在很大风险,会真正地把广电DVB(数字视频广播)渠道管道化。
而在银河电子看来,DVB直播+OTT点播是最佳组合。银河电子展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组合是目前最符合有线运营商利益的方案,可以把有线直播和OTT点播融合起来,让有线直播成为OTT点播的入口,为用户带来统一的电视观看体验。
4K未雨绸缪
在CCBN 2014同洲展台,记者看到很多观众都在享受4K电视带来的超高清享受。在此次展会上,创维等厂商也打出了4K电视的概念,成为此次展会的一大热点。
在CCBN 2014电视互联网技术创新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表示,广电201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大力推进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和3D电视的发展。
邹峰透露,在推动4K电视方面,现阶段主要是做一些技术试验,并确定一个超高清试验频道。未来无论是高清电视还是超高清电视,广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将越来越紧密。
2012年10月,美国消费电子协会正式将4K命名为“超高清”(Ultra HD),并为其确定了至少要拥有800万像素等一些最低标准。此后,全球开始掀起了4K热潮。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介绍,对运营商而言,现在卫星、地面、宽带、OTT等领域都很重视4K运营,但最有力的竞争者还是卫星。据悉,目前在欧洲已经有好几个卫星运营商开始试点4K。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与网络电视竞争时的优势。欧洲广播联盟(EBU)认为超高清真正的商业运行大概在2017年到2018年。
接受记者采访时,创维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现在4K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匮乏,目前还只停留于概念层面。
第三平台已现
在永新视博展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一项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新应用。通过永新视博的这一解决方案,网游迷们随时随地可以在手机、电视、电脑等终端上玩高清的3D游戏。除了永新视博,联想等企业也在CCBN 2014上展示了基于云计算等技术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市场研究机构IDC认为,第一代计算平台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型机、大型机为主,第二代平台是互联网、局域网和个人计算机,现在以移动设备与应用、云服务、移动宽带网络、大数据分析、社会化技术为依托的第三平台已经出现。
IDC的研究显示,全球基于第三平台的ICT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15%,远远高于第二平台2.5%的增长率。到2020年,第三平台的ICT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占全球总体市场的40%。
中国市场的情况也为此提供了佐证。据聂辰席透露,在传统广播影视服务的基础上,社交网络、智能搜索、电子商务和电视游戏等新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达3.72亿,网络音乐用户4.36亿,市场规模达到92.5亿元。
基于第三平台的重要性,杜百川认为,广电也应当建立起自己的第三平台,即把有线资源进行整合,与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联合,最后形成广电的第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