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25日,国庆小长假已是近在眼前,相信不少人都已经迫不及待,早早地规划好了假期行程。
难得的长假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对于影迷来说,国庆档上演的「三强争霸」也是攒足了噱头!
虽然还未上映,但也不是风平浪静。
除了《攀登者》差评如潮外,作为中国骄傲三部曲之一的《中国机长》也同样受到了质疑。
其实早在2016年的时候,就有一部类型相似的美国电影《萨利机长》在国内上映。
虽然当初上映票房惨淡,但网络上看过的人可不少,豆瓣20万人评价,评分8.3!
不少网友看到《中国机长》的消息后,纷纷提出了质疑:
事实究竟如何?在《中国机长》上映之前,快搜君就跟大家来聊聊这部美国的——
《萨利机长》
相比于国内的不愠不火,这部电影在海外的反响意外地好,票房远超同期其他电影,轻轻松松夺得秋季冠军。
本片故事改编自美航1549号班机事故。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的1549航班起飞仅两分钟,就意外遭到鸟群撞击,两台发动机都停止工作。
这时飞机爬升的高度还很低,底下就是人烟稠密的纽约市区,情况万分火急, 航班机长 萨利 不得不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
从遭遇鸟群袭击,到迫降哈德逊河面,整个过程留个萨利机长的时间——
只有208秒 。
幸好最终结果是, 机上155人全数生还 。
媒体称之为航空史上的“ 哈德逊奇迹 ”,而机长萨利也成了美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这英雄题材的电影是不是和你心中的《中国机长》一模一样?
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头,萨利的确是个英雄,但这部电影不是树立英雄,而是捶打英雄。
很多人或许不了解, 就航空安全来讲,飞机在因故迫降时,选择水面迫降是下下策,危险极大。
而萨利机长,恰恰就冒险地迫降在哈德逊河,没有按照塔台指示,返回机场降落 。
这个选择有多冒险?
指挥中心人员听到萨利要迫降水中时都吓哭了,专业知识告诉他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他们想找到萨利铤而走险的原因:喝酒、嗑药、情感问题…或是纯粹想逞英雄?
于是,拯救了航班上所有人性命的萨利,受到 NTSB 旷日持久的内部调查。
一次次咄咄逼人的盘问,就是想披露英雄的背光面。
而萨利,几乎全程都处于一种难以承受的紧张和压抑之中。
媒体和民众追捧他头顶的英雄光环,但是这背后的四面楚歌,只有英雄自己知道。
刚接受完苛刻的调查,和副机长走在街头,他无比愤懑地说:
滑稽的是,我40年来运送了上百万的乘客,可到最后,208秒就给我盖棺定论了。
面对记者采访,他出言谨慎,不敢多说。
想到酒吧喝杯酒,透透气,也被崇拜他的人认出,所有烦心事都涌上心头。
不是他不愿意吐露心声,而是很多事,无法向外人说清,因为当时飞机的状况,只有他最了解。
而且事后,他也拿不出确切的证据,证明当时的决定最正确。
这场豪赌有必要吗?
他是拯救了所有乘客的英雄,还是拿别人生命豪赌的嫌疑犯?
随着盘问的深入,不利证据接连浮出水面,萨利也不禁动摇了信心 。
想当英雄,难。没想到当上了英雄后,更难。
很明显,《萨利机长》的导演想展现的不是萨利救人的英雄壮举,而是他如何经受住争议和质疑的锤炼。
电影用三重插叙,挖掘了萨利在迫降成功后的内心挣扎。
一是他的阴影。
开篇就是萨利的飞机坠毁在纽约街头的惊险场面,随后他惊醒,发现原来是一场噩梦。
这样的心理负担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愈演愈烈。
第二重插叙,是萨利对事发当时的回忆。
在回忆中,萨利克服了心理障碍,表现出一如往常的专业和冷静。
他对每个细节都记得准确,层层深入地为观众还原了遇险时的状况。
有机舱内紧张到窒息的迫降准备。
也有争分夺秒的搜救过程。
最后是重现驾驶室内,机长和副机长两人的临场反应。
事情的真相逐层被剥开,也把整个电影一步步推向高潮。
第三重插叙笔墨不重,但同样不可或缺。
那就是在调查的间隙,萨利神游回青年时期,想起了曾经开过农用飞机和战斗机的经历。
这简单带过的一笔,却让我们得以了解萨利机长的过去。
看完《萨利机长》后你会发现,里面其实并没有坏人。
即使是严格调查萨利的委员会,也只是奉公办事;萨利对待他们,也永远只有说服,没有对抗。
就连他上脱口秀,主持人说个荤段子,他都配合地傻笑。
说实话,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空难电影,《萨利机长》的空难场面并不多。
然而它却描画出了,一种坚定、勇敢拯救他人生命的“平凡”英雄。
就像萨利接受电视台采访所说:
我不觉得自己像英雄,和别人一样,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萨利机长》与《中国机长》必然会是两部不同风格的电影,各有所长,也会有所短。
但是抛开电影,真正值得让我们尊敬和铭记的是,曾经有他们这些伟大的人凭着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奇迹,拯救了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