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由无线技术单是使用的技术就远比有线多得多,包括了物理层(MIMO、SDM、MIMO-OFD、MFE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Short Guard Interval (GI)、40MHz绑定技术、 MCS (Modulation Coding Scheme)、MRC (Maximal-Ratio Combining)……)和MAC层(帧聚合、 Block ACK……)等众多技术,而事实多次证明越是简单的模型稳定性就越好;并且无线使用环境的特性,也注定了其比有线更容易受到干扰。
进入正题,因为所含技术比较多,不可能一一点到,这里也只挑几个来说,欢迎各位路友进行补充讨论。
一般来说,同无线传输速度紧密相关的是无线芯片采用的正交幅度调制(即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和频段带宽模式。
而QAM是一种在两个正交载波上进行幅度调制的调制方式,它的码率长度会影响无线传输的带宽。一般讲QAM长度受到主控芯片性能、无线控制芯片规格、无线技术规范以及频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理论上,QAM越长,每个载波传输的数据就越多,通道的速度也就越高。
QAM具有能充分利用带宽、抗噪声能力强等优点。在802.11n(2.4GHz)制式下,无线产品可以采用16位、32位、64位QAM的调制模式,一般最高只能达到64位QAM的调制模式。在64QAM的限制下,单天线在每通道的理论速率最高只能到达150Mbps(运行在40MHz频宽)。
而随着无线技术的演进,802.11ac(5GHz)时代,可以进一步加大信号承载密度,QAM被放宽到256位,单载波承载的数据量可以达到8个比特(bit),(而802.11n只能达到6个比特(bit),所以吞吐量也随之增加)就好比小车变成了大货车。配合80MHz的高频宽,802.11ac路由器可以将每通道理论传输速度提升到433.3Mbps。因此如果采用了最新的TurboQAM技术,将802.11ac支持的256QAM调制运行到802.11n制式下,那么一个波段上便可以传递更多的数据,来提升整体传输速度。
因此,从第一张图中可以看出,802.11n制式下加载了TurboQAM技术后,2.4GHz频段的每条流可实现200Mbps的最高速度,而再配合4x4 MU-MIMO架构的话,即使2.4G下也能拥有800Mbps高传输速率了(如Linksys EA8500)。
1、频段带宽:
也常被称为信道带宽,是调制载波占据的频率范围,也是发送无线信号频率的标准。在常用的2.4GHz(2.4-2.4835GHz)频段上,每个信道的带宽为20MHz。频率越高越容易失真,其中20MHz抗干扰较好,传输距离远(约100米左右);40MHz速度快,传输距离近(约50米左右)。
为了让802.11n提高速率,突破其自身协议限制,最直接的就是提高频谱的宽度,这就好比将原来正反向的道路把隔离带拆掉,并为同一条单行道,提高通车能力。传统802.11a/g使用的频宽是20MHz,而用40MHz绑定技术,可以对两个20MHz信道加以捆绑,直接提高吞吐,这样整个2.4GHz频段范围内只能容纳一个40MHz的频宽。而一旦使用了40MHz的频宽,整个2.4GHz就只有一个信道可用,容易产生干扰,影响网络传输。而5GHz频段支持80MHz的信道,即绑定4个信道,并且最高可以支持绑定8个信道,从而整个信道能够到达160MHz,如果将频谱资源比喻成马路的话,802.11a/b/g时代就好像是单车道,承载能力有限,而到了802.11n时代发展为双车道,大大提高了流量,而802.11ac可以达到8车道,承载能力可想而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条空间流,并不是仅仅将吞吐从72.2 Mbps提高到144.4(即72.2×2)Mbps。对于20MHz频宽,为了减少相邻信道的干扰,在其两侧预留了一小部分的带宽边界。而通过40MHz绑定技术,这些预留的带宽也可以用来通讯,可以将子载体从104(52×2)提高到108。按照72.2x2x108/104进行计算,所得吞吐能力就达到了150Mbps。
65Mbps:为20Mhz模式下单条流的最大物理发送速率(没有启动short GI),一些早期的无线网卡和2012年左右的许多手机可能都是一条流的11gn网卡,此类网卡数据发送时使用一条流,所以只能够达到的最大物理速率为65Mbps;
130Mbps:主流的11gn的物理速率,由于11gn不重叠信道只有3个,所以通常采用20Mhz模式而且不应用short GI特性,此时基本的无线客户端使用两条流进行数据发送,可以达到最大物理速率为130Mbps;
300Mbps:11an不重叠信道相对11gn比较多,所以在11an模式下可以选择采用40Mhz模式并可以启动short GI功能,这样比较主流的11n客户端使用两条流发送数据,例如P1等路由,可以实现300Mbps的最大物理速率。
PS:由于多径效应的影响,信息符号(Information Symbol)将通过多条路径传递,可能会发生彼此碰撞,导致ISI干扰。为此,802.11a/g标准要求在发送信息符号时,必须保证在信息符号之间存在800 ns的时间间隔,这个间隔被称为Guard Interval (GI)。802.11n仍然使用缺省使用800ns GI。当多径效应不是很严重时,用户可以将该间隔配置为400,对于一条空间流,可以将吞吐提高近10%,即从65Mbps提高到72.2 Mbps。对于多径效应较明显的环境,不建议使用short GI。
2、标称速率≠实际速率
首选无线路由标称的150M/300M/450M/600M……不是距离是速率,更准确的来说是物理层速率(更可以理解为只是一个生产标准而已,如P1所使用的是802.11n 300Mbps标准),并不等于实际速率,也和平时使用时最直观的实际吞吐量是有区别的,有些产品是完整标出的。
802.11n主要是结合物理层和MAC层的优化来提高无线吞吐。物理层采用的主要技术有MIMO、MIMO-OFDM、40MHz、Short GI、FEC、MRC等,从而将物理层速率提高到600Mbps。如果仅仅提高物理层的速率,而没有对空口访问等MAC协议层的优化,802.11n的物理层优化将无从发挥。就好比建了很宽的马路,但如果车流的调度管理跟不上,仍然会出现拥堵和低效。所以802.11n对MAC层采用了Block确认、帧聚合等技术,大大提高MAC层的效率。
802.11n还由于采用了多天线技术技术,可以多根独立天线组成阵列(如P1使用的是2x2 MIMO架构,双发双收的双天线设计),无线信号(对应同一条空间流)将通过多条路径从发射端到接收端,从而提供了分集效应。在接收端采用一定方法对多个天线收到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明显改善接收端的SNR,即使在接收端较远时,也能获得较好的信号质量,从而间接提高了信号覆盖范围和传输速率。其典型的技术包括了MRC等。
PS:实际使用时实际速率基本可以砍半之后往下算,如同样是真300Mbps(2x2MIMO对称架构)的设备对连,并设置在802.11n only模式下进行数据对拷,测试端电脑网卡为千兆口时,周围基本没有干扰的环境时,是有可能超过百兆水平的,但已目前移动终端的硬件2.4G下跑百兆是完全不可能的。一般实际环境下,基本就能跑50兆水平,甚至更低。而随着百兆入户的增多,家里如果超过50兆以上带宽的用户,想让移动设备尽量跑满速,又不想投入过多的话,便宜的AC双频路由才是首选。
3、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入多出技术),这货是无线速率能大幅提高的重要功臣,当然也会对无线速率产生很大影响,后续贴还会进一步说。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多重天线对无线讯号进行同步收发,以此来抑制信号衰减,改善通信质量,并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增加资料传输率。
网络资料通过多重切割之后,经过多重天线进行同步传送,由于无线讯号在传送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发生干扰,会走不同的反射或穿透路径,因此到达接收端的时间会不一致。为了避免资料不一致而无法重新组合,因此接收端会同时具备多重天线接收,然后利用DSP重新计算的方式,根据时间差的因素,将分开的资料重新作组合,然后传送出正确且快速的资料流。
这是4x4 MIMO架构的图,对称架构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保障无线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2.4GHz频段下,采用2x2 MIMO的路由物理层速率能达到300Mbps(目前大多数无线路由就是这种架构,如P1);3x3 MIMO则是450Mbps(TP的WR885/886等)(当然黑科技可以54,,如网件的R7000/R6900等,3x3架构却能达到600Mbps);4x4 MIMO则是600Mbps,这种架构的基本都是比较新的路由了(华硕RT-AC87U 这个价格嘛也相当感人)。
其中思科的Linksys EA8500(TP-Link使用最新802.11ad技术的AD7200 Talon,虽然可以提供高达7Gbps的无线速率,但2.4G只有600Mbps,故不在讨论范围),2.4GHz频段可以达到800Mbps,而使用博通最新的BCM4366芯片组更是可以将其速率提升至1000Mbps。
4、无线信道:
无线信道就是常说的通道(Channel),类似于车道,不是独占,而是所有同信道AP共用,相同信道上工作AP会降低吞吐量,尤其是一些高层住宅区,周围电磁环境复杂,拥挤信道对无线传输速度的影响会十分明显。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信什么所谓教程,将信道固定在某几个信道上和使用自动选择,因为这是动态的,每个人周围环境也完全不一样。PC端可以使用wirelessmon、移动端可以使用路小胖、WIFI分析仪、CLoudWalker等软件扫描周围无线分布,然后选择一个同频、邻频没人使用或相对最少人使用的信道,减少干扰,这也是论坛很多路友晚高峰时使用无线,反馈不稳定的问题所在之一。
被WIFI使用的信道主要集中在2.4GHz和5GHz两个公共频段,802.11ad之后又出现了60Ghz,出于安全等考虑,各国开放的程度也不同,其中2.4GHz(2.412-2.484GHz)频段一共有14个信道;而5GHz频段一共拥有201个信道,但我国目前开放的仅有5个信道(149,153,157,161,165),而5GHz DFS Channel(36,40,44,48,52,56,60,64)与欧盟军用雷达频率一致,因此是不能随便用的,联想等一些国际大厂考虑市场准入因素,newifi系列就对其进行了限制,而360 P2,小米等不考虑进军欧洲,所有就无所谓了。
其中只有3个不重叠信道(1/6/11、2/7/12、3/8/13……)
我国2.4GHz(2.412-2.472GHz)频段可选择的一共有1-13信道,美国则只有1-11,因此美标的无线网卡到了中国,12/13信道是搜不到的。
|
上一篇: 路由知识小课堂:无线覆盖范围和穿墙能力下一篇: 路由知识小课堂:无线不给力试试这6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