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DS智能电视网 推荐当贝市场

TV应用下载 / 资源分享区

软件下载 | 游戏 | 讨论 | 电视计算器

综合交流 / 评测 / 活动区

交流区 | 测硬件 | 网站活动 | Z币中心

新手入门 / 进阶 / 社区互助

新手 | 你问我答 | 免费刷机救砖 | ROM固件

查看: 36484|回复: 1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我不是潘金莲" 从电影中看摄影镜头的花式玩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本帖最后由 lopeztang 于 2016-9-26 10:19 编辑

1、镜头语言 从摄影机开始玩电影

  最近根据冯导放出的消息,我们“六爷”冯小刚执导,女神范冰冰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就要上映了,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也在各平台曝光了,根据预告片中的信息,除了让观众能够对这部电影的剧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外,我们还知道了这部电影将采用圆形遮罩镜头来进行拍摄,对于这种电影形式很多观众都是第一次接触,也有很多业内人士对此形式并不看好,认为这是对观众的不负责。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可以包含多种艺术形式的现代艺术集合体,当然,它也有很多不一样的玩法。《我不是潘金莲》所使用的圆形遮罩画面只是其中一种,其实在现代电影史上曾经有非常多的人使用过遮罩的拍摄方法,《刺客聂隐娘》中就有正方形遮罩画面出现,在我看来这种形式是大为可行的,在沉浸在影楼风格鲜肉套路电影中的观众们,也确实需要一部好的文艺片来“洗一洗”。

电影风格根据导演来决定的

  通常我们看到多数电影,都是常规的21:9画面呈现的,包含更多拍摄手法的电影大多在国外的文艺片中出现,其实我国初期电影中的镜头语言是非常严谨的,其中就包括关锦鹏执导,胡军、刘烨主演的同性恋电影《蓝宇》,这部电影镜头语言的丰富程度,是现在大行其道的商业电影所望尘莫及的。相对来说,小众的镜头语言多数出现在文艺片中,实验性质占比重偏多。商业片主要的的目的是盈利票房,所以更需要采用大众能够接受的拍摄方式。两者之间孰高孰低是没有一个清楚的界限的,只能靠观众的眼睛去衡量。

蓝宇剧照

  相比于商业电影影楼风格的摄影风格,和美图秀秀一般的磨皮效果,我还是更加喜欢文艺片,题材清晰,电影的每一帧都是经过导演深思熟虑的,通过解读镜头语言,能够看到很多不摆在明面说的东西,那才是电影导演真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今天就领着大家去解读一下笔者比较喜欢的几种镜头形式。


2、遮罩镜头 满足大家的偷窥欲

  遮罩镜头,顾名思义就是将整个比例为21:9的电影画面通过后期制作,或者是在拍摄中布置遮挡来达到改变电影呈现画面形状的一种手段,其实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并不是首次在国内使用这种呈现方式的电影,之前就有《刺客聂隐娘》采用正方遮罩的方式来呈现的画面,但是像《我不是潘金莲》这样大篇幅剧情都是圆形遮罩的电影,还尚属于一种小先例。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咱们抛开这部《我不是潘金莲》不谈,单单来说说遮罩镜头。我们都知道,人眼视力是有关注点的,例如让人用肉眼盯着一张白纸看,就很难集中精神,如果在纸上点上一个点,有了焦点就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遮罩镜头就是变相的运用了人眼这种特性,从而让观众更好的对细部进行观察,同时导演也将面对画面的局限性,这也是对导演和摄制人员的一种挑战。

笔者认知的第一部圆形遮罩电影《路西法》

  其实在之前冯小刚导演也曾经说过,圆形遮罩会让观众有一种“管中窥豹”的观感,能够拉远观众和剧中角色的距离,更好的以一个旁观者、窥视者的角度看电影,通常我们家中的电视产品会强调一个“沉浸感”但是遮罩镜头,恰恰就是在反其道而行之,能令观众随时的跳出剧情,对剧中人剧中事进行分析,究竟哪种观影体验更好,其实亦没有一个高下之分,动作片商业大作必然不能用遮罩镜头,因为它体现的是宏大的场面,反之对于冯导的这部“笑事不笑人”的《潘金莲》来说,笔者认为还是非常合适的。


3、一镜到底 欲罢不能的连贯感

  一镜到底,这是一种极为考验演员,摄影,以及剧创人员的拍摄手法,在一镜的CUT当中,如果有其中一个环节出错,可谓满盘皆输,全部都要重新来过,所谓一镜到底的实现大致来说无非就是两种方式——前期的表演和拍摄的“硬功夫”或后期修饰。

《鸟人》剧照

  一镜到底手法拍摄的电影,镜头的起幅和落幅的精准设计和控制,可以很好的掩盖剪辑的痕迹。同时导演也运用了一些其他技巧来掩藏剪辑点,比如在主体运动时观众往往容易忽略次要内容的变化、物体的运动过程容易被无视、镜头眩光、借用时间过渡造成的光影变化和实际光效中不经意的暗场,等等。采用这种拍摄手法的电影,就连摄影机内存容量,电量都要细细考虑在内。

《俄罗斯方舟》剧照

  这种拍摄手法有及其明显的优点,那就是从头到尾观众的视角始终跟随摄像机走,这种连贯感带给观众的体验是非常震撼的,早期采用这种手法拍摄的电影代表作有希区柯克的《绳索》和获得了2003年多伦多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奖的《俄罗斯方舟》,几年的优秀长镜头作品当属2014年基顿主演的电影《鸟人》。作为目前来说抛开电脑特效,最难的拍摄手法,一镜到底能带给观众的震撼不是常规的剪辑电影能够媲美的。


4、第四面墙 打破它就是面对面

  第四面墙概念,最早指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

舞台上的“第四堵墙”

  第四面墙的建立很大原因是因为现实主义剧的出现。它的出现导致了很多艺术家直接关注提升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导致这种界限破开,例如,舞台上的演员直接对观众说话就是最简单的打破“第四墙”的艺术表现方法,在漫威电影宇宙中《死侍》中,主角经常在“干正事”的时候回头和观众说几句俏皮话,这能让我们臆想中更好的代入剧情。

《死侍》

  其实在我国的艺术表演形式中,有多种打破“第四墙”的剧种,笔者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相声,相声这种野路子的艺术形式,最早以街头表演为主,不画脸谱,不穿剧服,与观众无异,经常性的跳脱出角色和观众进行互动。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这种表现形式也非常多,多数用在戏剧,和恐怖片中。

纸牌屋主角在跟观众说话

  距离我们较近的当属《爱情公寓》,在这部电视剧中,剧中人就经常在白背景下假意和观众交流,来促进剧情过度,和场景翻转,还有大卫芬奇导演的《纸牌屋》,和之前提过的《死侍》都是打破第四墙的影视作品,电影中的“打破第四墙”不同于舞台表演形式,舞台演员和观众可以产生互动,尔电影则不行,所以就更需要在剧情角色上下功夫,切入的时机非常重要,不能引起观众的反感,作为今天介绍的三种电影拍摄手法中,成本最低的,想做好,同样也不容易。
(via 中关村在线)


上一篇:小米盒子进入美国市场,售价爆出
下一篇:有线电视的“救命稻草”在哪里?
沙发
发表于 2016-9-26 10:1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浙江
这个厉害哦 涨知识了    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新帖|标签|软件|Sitemap|ZNDS智能电视网 ( 苏ICP备2023012627号 )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1768 丨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73号

GMT+8, 2025-5-19 04:41 , Processed in 0.147690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监督举报:report#znds.com (请将#替换为@)

© 2007-2025 ZND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