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DS智能电视网 推荐当贝市场

TV应用下载 / 资源分享区

软件下载 | 游戏 | 讨论 | 电视计算器

综合交流 / 评测 / 活动区

交流区 | 测硬件 | 网站活动 | Z币中心

新手入门 / 进阶 / 社区互助

新手 | 你问我答 | 免费刷机救砖 | ROM固件

查看: 23017|回复: 4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流讨论]

如何看待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1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看待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纪录片?

上一篇:街舞类节目三足鼎立,它们真的能复制《中国有嘻哈》的...
下一篇:安徽卫视现在的收视率不如以前了吗?为什么?
沙发
发表于 2019-1-7 16:58 | 只看该作者
该纪录片与2015年8月4日在BBC二台进行首播,一共三集。播出后却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哗然。影片主要是以纪实的手法,做了一个实验。一个为期4周的中国和英国教育模式的PK实验。
如何看待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 如何看待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
该影片我看了数遍,简单先介绍一下这部影片。
拍摄背景:和中国学生比,英国学生老是输?事情要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说起,在这个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英国学生却一再被甩在二十五名之外。英国人不信邪,2015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套纪录片真人秀——《中式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测试中英教育到底有什么区别。
拍摄进行了一个月,更长的时间花在了前期筹备上。在这个由BBC发起的项目里,BBC负责招募、选拔五位中国老师(2014年10月开始甄选,3名是有着中国教学经验的在英国从教的中国老师,另外2名则是来自中国学校。)前往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在临时组建的“中式学校”内,对博航特中学50名初三年级的英国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式教育试验。项目最后,让两种教育的学生一起考试,比较哪边的成绩更好。
影片制作方面:
该影片在选题时,选择了人们格外关注的教育问题。这要多说一句,BBC的话题运作能力非常高超。教育问题是非常接近普通受众的一个话题,而且是选择了中、英两国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放弃单一某国的教育方式的阐述,契合了英国公民对于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满的现状,和对于青少年教育该何去何从的困惑。
影片因为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采取实验的方法,但并非严谨的实验。因为实验时间比较短,选取的50位英国学生还不一定适应了中式教育方式。与此同时,中式教育只是在形式上利用一些符号化的传统中国授课模式进行复制,并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式学校。看到一些该纪录片的背景资料说50名参与实验的学生也是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而来,随机性太大变量太多,实验数据不好控制,所以该实验并不具有严谨性。
叙事方面,采取了一定戏剧性的叙述方法,我们在三集影片中看到了明显的冲突矛盾和剪辑的痕迹。虽然影片是以时间顺序呈现,但是4周时间中的拍摄素材最终被融合为180分钟左右的成品纪录片。从影片开始就制造的悬念——最后的考试,成为了观众时刻挂心的点,激发诱导观众往下看。
如何看待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
争议方面:
影片播放之后,有很多国人说BBC是在故意抹黑中国、抹黑中国教育方式。对此我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该片在制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有些内容素材的选择有偏向英国教育的痕迹。为什么会这样?纪录片不应该是最真实的呈现么,如果倾向性这么明显那么还怎么代表真实?我们在看到影片的倾向的问题时主要是从主观情感方面出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自然而然容易向着自己的国家。而影片中大量的对英国教育的夸赞和对中式教育的不认可的话语从解说词和英国学生、老师和校长嘴里说了出来。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之间的冲突矛盾,一方面制造了影片情节的起伏,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式教育相对于英式教育的死板。这样的影片效果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因为主创人员是英国人。不是说他们故意美化英国而丑化中国,而是作为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人,偏向性、主观性必然存在,如果说因为拍纪录片而必须排除所有的主观性,那么也是不可能的。纪录片创作者是将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之后,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进行创作的。其实很简单,换位思考想一想就明白了。因为主创是英国人,所以他们在设置实验时,要求中国式教育就必须是以传统的大班授课、上课灌输、以听讲为主记笔记、有思想品德课、老师教学方法死板、老师表情严肃,时刻强调纪律等等为其表现特征。这也是因为英国人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造成的。表现出他们对于中国教育模式的不认可。
其次,影片在创作方面还是以相对平等的姿态让观众去感受影片中的情节与人物,整体把握具有客观性。影片虽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但是在叙事方面还是有其客观的一面。尽可能的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进行发声,有中国教师、英国教师、英国学生、中国学生、中国家长、英国家长,英国校领导等,通过不同的视角,将事件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不直接表明何种观点正确,使观众在看影片的时候可以自己去思考去判断。所以我们不能全然说影片是在诋毁中式教育,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英国的家长对于中式学校的认可,对于中国教师的认可,看到了优等生在中式学校中学习成绩的提升,看到了中国教师的努力,看到了英国差生后期的改变,看到了中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看到了最终中国老师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最后,影片并没有明确的结论,而是以该片促使人们对于教育问题进行思考。中式学校有其问题,但也有它的优点,老师的认真负责、对待学生的耐心,都在影片中呈现了出来,也许英国九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全然适应,但是第三集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有好多孩子都承认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对于中国老师有许多的不舍。而英式学校和它的教育方式也对看该片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上了一课,到底哪种教育方式好我们无需去争论,更应该做的是寻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使社会更加重视教育问题。
如何看待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9-1-7 16:58 | 只看该作者
要说内容制作方面,放眼过去,没有哪家电视台能超过BBC的。这个关于教育的纪录片,我也陆续看过,印象深刻。
教育是为未来国家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工厂不同的教育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差异。教育是其理念的折射。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在外企工作的我感同身受。中国人思考问题往往从大局出发,但细节不足;西方人则是基于数据,演绎推理出大的逻辑。同该纪录片一样,我们不能轻易定论,到底哪种思维更好,哪种教育方式更优。也许只是方式方法不同,殊途同归。
我只想从其它角度来探讨中西教育的不同。他们也许有互补之处。
一、课堂纪律
基于西方的人权和个人自由观念,对比东方的权威传统,他们的课堂更自由。如果这自由是聚焦在课堂内容上的,无疑作用非常正向。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共享信息库,而共享信息库决定了团队的能力。
可这个纪录片中,英式课堂可谓混乱——吃东西、聊天、发呆……什么情况都有。这无疑对老师和正在学习的学生产生了干扰。我认为,纪律是学校教育的道德。不能因为你,而侵犯他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东方教育在意这个结果。从学生一入学,学校就把纪律当成“法律”,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而西方则过于在意表面的形式,强调个人忽略他人隐性的权利。
另一方面,纪律的把控有个度的问题。我们孩子的老师喜欢搞“连坐”制: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惩罚全班学生。他们才二、三年级,这样下去学生之间恐怕会分裂成大多数的“好学生”和少部分的“坏”分子……我要说的是,掌握纪律的权威,老师很容易滥用,对育人也有不利的一面。谁能保证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不会潜移默化地模仿老师,心里装满了“纪律”和“惩罚”?
另外,纪律也有强调的时效性。对于活泼好动的少儿,强调课堂纪律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步入大学的青年则更多的需要自觉。这点上东西方倒没什么不同。

二、教育方式
东西方的教育方式和历史传统分不开。
中国人都认为天下大一统是正常,分裂则不正常,形成统一共识是教育的社会责任。这是政治需要。
西方历史多是城邦国家,宗教禁锢的中世纪反而促进了他们对思想自由的追求。这是精神需要。
对比西方式启发教育,中国式教育强是种简单有效的教育模式。我们强调经典和信息单向传递,即所谓“灌输”式教育。它的作用是快速掌握知识,通过反复强调,控制思维的潜意识。优点是智商锻炼,强调知识应用,价值观易同质化,社会易于统一协调;缺点是负向激励为主,僵化自闭,很难突破。
启发式教育,强调个人探索思考。苏格拉底就是这种导师的典范。他强调反思质疑而求事物之本。这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优点是情商教育,正向激励,不断探索,鼓励创新;缺点是难于统一,即使应用民主制度也很难达成社会共识。
不同教育方式的后遗症还表现在接受不同观点上。中国人对于当面提出的不同观点,会立即上升到人际关系的层次解读。所以,我们表达的时候也要比西方人花更多的心思绕圈子。西方人就表达比较直接,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里把不同意见当成平常事。与中国人打交道,西方人会觉得对方过于敏感;中国人则认为对方霸道,有歧视。
三、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在西方,上大学是成才的开始;在中国,在很多家长看则是结束——能上清华、北大就是人才。
很多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好像获得了解放。最该学习的黄金时期放纵,也许是之前的12年太压抑了。除了成绩、高考,他们18岁没思考过更长远的目标——自己的人生追求什么?他们既往的目标往往也不是自己制定的。即使专业不适合,大部分人会坚持拿到文凭,走父母和传统认同的路。因为前期投入的成本实在太高。
西方的孩子课业没那么重。他们有点时间琢磨和拓展自己的爱好(不是家长报班的“爱好”)。人生最大的幸事是,在青年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还能以此为生。
结果,我们出现了人才“浪费”。这个浪费在于单纬度的教育,仅从教学内容来选拔人才,而很多其它能力被忽略了。一些本来能在其它方面有所作为的人,因为这种单唯纬度的教育体制被淘汰掉、甚至被“错杀掉”。这不就是浪费?
到了社会,才发现学业好并不重要,至少不是最重要的社会技能。美国很多大学选拔人才成绩只是参考。只要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就认可你的学习能力,而去综合评价这个学生的其它能力。这点值得按成绩排分数线的中国大学借鉴。
不是我们意识不到,高考选拔的核心问题是保证教育公平性的问题。目前还没更好的解决办法。
四、教育的核心是高等教育
可以这么说,基础教育是零部件供应商,高等教育才是国家竞争的总装工厂。核心部分在后者。
最近,看到中国初中学生和丹麦学生综合测评,结果全面胜出。这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制度有可取之处,但还是要看高等教育水平,还要看思维能力水平。
看看头条里的那些评论,有些国人还停留在义和团阶段,令人甚为担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9-1-7 16:5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BBC的记录片最近又让我们开始探讨中外教育的区别。曾经的我们羡慕推崇外国孩子们,每天学习时间那么短,还没有作业,假期又很长,父母打骂孩子就会被报警……而现在的我们,已经具备了清醒的头脑、足够的自信心,可以比较客观的评价中外教育的区别了。
其实已经不用我多写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下面是我看到这个问答时,读者们给出的自己的看法:
如何看待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
我很赞同他们的看法,我有亲戚在加拿大定居,孩子在上小学,教育水平高的私立学校确实非常难进,学校考察严格,还要家长和孩子一起面试。我的亲戚住在半山腰别墅,每天要开车一个多小时送孩子去学校,这是孩子在近1000名学生中通过考试,才进入的私立重点学校,只在那个区录取了不到10个孩子,足见精英教育也是竞争激烈,脑力、财力都是考核内容。
如何看待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
中外教育制度各有所长、各有利弊,只能说现阶段我们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我们也不希望下一代到了超市,零钱都算不清楚吧。
如何看待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这个...
对于任何外来的东西,我们国人向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千年的中华文明让我们更有了精粹,所以才吸引了BBC来做此纪录片,让他们好好研究去吧,我们走好自己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1-7 16:5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纪录片我也看了,说实话刚开始我并不相信英国的学生水平那么差,因为很多同学去那里留学。但是我工作的时候有机会和英国工程师一起工作,当时我是好奇英国人的数学有这么差吗,于是我向这位号称有三十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提问,8*9=?,这个工程师想了想,然后说73我当时就震惊了。我告诉他答案后,他解释说,现在不是工作环境,所以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我们一起吃饭,聊天)。好吧我没啥好反驳的。
这个事我感觉到英国的教育确实很有问题,一个有着三十年工作经验且要马上退休的工程师最基本的乘法居然算错,这个是不可理解和原谅的,搞工程的都知道,一个基础数据出错就可能导致一次工程事故,所以必须要百分百正确。
由此我对早些年宣传的欧美教育多么好,我感觉是被媒体误导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要孩子接受国内的传统教育,至于将来大了,那尊重他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新帖|标签|软件|Sitemap|ZNDS智能电视网 ( 苏ICP备2023012627号 )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1768 丨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73号

GMT+8, 2024-4-25 18:25 , Processed in 0.063981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监督举报:report#znds.com (请将#替换为@)

© 2007-2024 ZND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