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DS智能电视网 推荐当贝市场

TV应用下载 / 资源分享区

软件下载 | 游戏 | 讨论 | 电视计算器

综合交流 / 评测 / 活动区

交流区 | 测硬件 | 网站活动 | Z币中心

新手入门 / 进阶 / 社区互助

新手 | 你问我答 | 免费刷机救砖 | ROM固件

ZNDS智能电视网 门户 【ZNDS看点】 新闻 查看内容

TVBS的HD之战

2014-3-10 10:40| 查看: 5508| 评论: 0|来自: TechOrange

摘要: 本週,TVBS 邀请全台系统业者齐聚,热热闹闹召开记者会,庆祝 TVBS 全频道升级 HD 高清画质播送。
  
  本週,TVBS 邀请全台系统业者齐聚,热热闹闹召开记者会,庆祝 TVBS 全频道升级 HD 高清画质播送。

  电视产业的数位化转型,在台湾政府的推动下,已经发展多年,不过,对电视收视用户而言,感受却不明显。HD 高清画质的设备提升,电视用户的收视经验会有哪些变化?对于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早在本月初,《TechOrange》即获知 TVBS 台内已经完成 HD 设备转换,于是提早邀访 TVBS 总经理杨鸣,从 TVBS 的经验看传统电视数位转型的现状以及挑战。

  影音内容市场在网路兴起后形成一个全新样貌,传统电视产业体系自外于这个转型浪潮,这是全球皆然的现象。过去 10 年,在软体技术的演进过程中,网路原生的影音内容业者都是从低成本应用开始作实验,在网路上养成消费者的新收视体验和习惯后,对传统电视台造成创新压力,但这些新技术、新体验,在套上传统产製流程后,就挤压为高资本投入的昂贵设备汰换,却没有同时精练出符合电视台产製思考中的「高品质、专业」的创新内容服务。

  对电视台与系统业者而言,HD 化转型与其说是政府积极追求数位化升级政策的引导,杨鸣认为,不如说是在设备市场快速变革下的不得不为。台湾的影音媒体转型速度放在全球比较下速度太慢,系统业者的频宽不支持,也无法让消费者获得相对等的收视体验。但未来更巨大的挑战是,在投入巨资之后,如何应用这些新设备,发展新型态的媒体样貌,不只是内容,更巨大的挑战还在商业模式的创新。

  面对观众对内容品质的批评,去年 TVBS 在新闻内容上推出《 Focus 全球新闻 》等新节目,尝试做高品质精緻化节目,可惜在收视表现上与纯新闻台晚间新闻黄金时段比较,有些曲高和寡。在收视率高才能收到广告收入的现实下,电视台面临经营上的两难。

  杨鸣说,能花钱的解决反而都是小事,最麻烦的是如果全球影音业者的数位化转型唯一一个赚钱的实例是 Netflix,那么对电视业者来说,不管是传统业者或是新兴网路业者,就是看谁气比较长,撑过这个市场转型的过渡时期,待付费模式成熟、供应与需求彼此之间找到平衡点。

  不过,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看,传统电视台业者过去几年,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和网路上庞大的消费者接触,而是在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社群操作上丢失太多先机。或许,在寻求创新的选择上,把视角从内往外看,从竞争转向合作,可以看到很多具有潜力的创新软体团队,能以相对而言更低的投入成本,与这些媒体老大哥们一起创造新的可能性。

  以下为《TechOrange》採访内容整理:

  T:先谈谈你们为什么要这么积极推动家族频道全面 HD 吧,成本规模大概是多少?(按: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高画质电视)

  TVBS 总经理杨鸣(以下简称杨):这很难有一个很精淮的数字或说法来说明,因为这个发生是渐进式的。2000 年以来就一直在谈数位汇流,那时候的数位化还只是 SD(按:Standard-Definition Television,标淮画质电视)不是 HD,但这一波我们在做的是 HD 化,把画质升级到 High-Definition。

  其实跟邻近国家比起来,台湾做 HD 算是比较晚的。其实提供电视内容製播硬体的厂商,早就生产只提供 HD 规格的设备;之所以说我们的作法是渐进式的,是因为过去几年为了汰换旧机器,买进的多是 SD、HD 双模式兼容的设备。TVBS 真正完成 HD 化差不多花了两年--2011 年我们成立数位发展委员会,研究 HD 发展进程,2011 年底决定分批进行升级,2012 年初开始执行--去年下半年,我们的旗舰台 55 台新闻台一百多台在外面的摄影机,全部汰换成 HD,包括台湾、中国、美国等外地特派全部换掉。

  HD 的建置,现在已经完成 95% 了,投入成本大约在 6 亿到 7.5 亿之间。

  55 频道的新闻台、56 频道的 TVBS 台,以及 42 台的 TVBS 欢乐台 ,我们三个频道所提供的讯号已经全部是 HD 了,但目前只有 55 台新闻频道全国都可以接收到 HD 频道,只是系统业者并未在传输上提供相同的服务。普遍听到的原因是,系统业者的频宽资源有限。

  我们是台湾第一个家族频道做到 Full HD。一电视现在已经降成 SD,即便在 MOD 的台都是 720p,不是 1080i。720p 是比较次一级的,扫瞄线没这么密,这跟设备有关;我想一电视这样选是因为两者价差有点大。不过,现在连 720p 的设备都很少了,如果要做 HD,几乎别无选择的是 1080i。(按:720, 1080 的画面解析度分别是 1280×720 与 1920×1080。720p 的 “p” 代表 “Progressive” 逐行扫描,1080i 的 “i” 是 Interlace 隔行扫描;720p 与 1080i 的频宽都一样,但 1080i 的清晰度理所当然比较高,不过 720p 在动态画面的表现更流畅。)

  T:从 SD 到 HD,在到现在更高规格的 4k(4K resolution,4K 解析度),这对电视台的数位化来看,是一场设备投入的竞赛。在决策上,TVBS 的经验是什么?

  杨:我们是台湾第一个家族频道做到 Full HD。一电视现在已经降成 SD,即便在 MOD 的台都是 720p,不是 1080i。720p 是比较次一级的,扫瞄线没这么密,这跟设备有关;我想一电视这样选是因为两者价差有点大。不过,现在连 720p 的设备都很少了,如果要做 HD,几乎别无选择的是 1080i。现在传 HD 的频宽都不够了,4K 更高。虽然要我们做 4K 也不是难事,纯设备的部份,差别就是花钱。可是讯号传输给系统的时候,他们告诉你,「我只能收 HD」,那我们干嘛要投资呢?所以我觉得 4K 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业界标淮。

  4K 现在在电影可以普遍使用,是因为它不需要被传输,就是弄好放进有 4K 的 Digital Projector 就好;但电视不行,传输对我们很重要。传输时如果无法容纳 4K 的频宽,就通通白搭,即使是现在机上盒,HD 都有一点卡卡,这完全是频宽问题。在这么有限的频宽下,我们做 HD 都有点勉强了,4K 上去一定卡住。

  投入 7.5 亿但没有短期获利计画,而是因应市场需求不得不为

  T:两年 7.5 亿的资本投入,在商业价值回收上的计画与预估是什么?请跟我们谈谈经营面的思考。

  杨:大家都有一个错误认知,以为 HD 会让电视台更赚钱。其实没有,真的没有!真正的原因,是非做不可,Like it or not 一定都要做;我们的估计,最迟两年以后,所有人都通通要做了。

  我们只是先做,而这是一定要做的。台湾真的比别人慢,全球设备市场的变化已经不能不作,政府推数位汇流、数位化升级,乾脆赶快做,系统业者和我们之间的合作也会更容易。不只是设备市场的问题,最大的压力来自观众。

  观众的反应很直接。像我住在民生社区,邻居知道我是谁,就跟我说看过我们的 HD,感觉真的差很多,看过 HD 就不想选 SD 了。观众的认知会改变,他们会愈来愈习惯要高清画质的内容,再不做不仅是对不起观众,产业也应该要做升级。

  其实整个电视产业都在 HD 化,只是快慢,最大的问题卡在资金。同业像三立电视台也做很快,他们的戏剧台就是最快用 HD 拍的,不过他们还没有所有家族频道都全部 HD 化。我想他们还没做还是因为普及率的问题,系统业者的频宽问题没有解决,讯息输出这端升级对消费者来说就没有意义。

  回头思考,我认为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转 HD 化。更早之前,系统业者的频宽资源比现在要宽鬆。系统一条同轴电缆线进你家,一条是电视、一条是网路,但那时候大家多用 ADSL,所以频宽空间多;如果我们当时就用 HD,现在到系统业者这边的合作阻力就会少很多。

  T:从这个脉络来看,你认为政府在数位化的资源政策上,下一步会是什么?或者,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你的建议是什么?

  杨:我觉得政府现在要考虑「是不是要把类比关掉」,这样就可以把频宽释放出来,内容传输的速度会多出 5~6 倍。

  全台湾已经机上盒的收视家户有 220 多万,没有的大概是 270 几万,目前政府预估数字是今年底要达到 100% 家户都装上数位机上盒,我认为这是过分乐观的数字,今年较有可能实现的比例,是 80% 收视家户都装上盒子,才有可能数位化完整。「把类比关掉」,我想这当中当然也有一些考虑,因为类比用户会被要强制换设备;但是关闭类比对系统业者来说,频宽可以释放很多,从标清 SD 到高清 HD 的升级才有可能发生。

  整体来说,装机、没装机的比例会大翻转,只是时间需要多久。台湾的数位化已经讲了 15 年,但是我们的体会是,到 2013 年初时,这个转型的趋势才真的像倾盆大雨下来一样到位了。

  新媒体转型,我们已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上

  T:您刚刚谈的,这么高额的资本投入短期内在商业价值的回馈上难有明显收益。不过,从网路业的角度,我们很好奇,看电视产业的数位化转型,在商业模式的转变上,其实多了很多过去单项式讯息传播所作不到的事,这些事商业模式创新最丰盛的资源。这个部分你怎么看?

  杨:你说的是互动和新媒体对不对?

  互动的确有很大的商机;我们常在讲置入性行销,那就是最好的渠道、载具,画面上不一定要看得出来是什么品牌,但是如果早就把商品的资料放在裡面,观众可以直接点、购买,像是最近《来自星星的你》不是很红吗?全智贤在戏裡面的装扮的话题度很高,如果可以在画面上提供观众相关的商品讯息,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广告模式,观众也不仅不会不舒服,还会把这些资讯当作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或是购买渠道。但是,这是很理想化的状态下可以做的,不过有线电视系统和製作内容的地步还没有到位。

  电视台内的製作和业务团队分工模式要花时间去建置和发展好的工作流程,这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反而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还是在系统业者这边。互动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系统也要配合,因为光是机上盒就分单向、双向两种,要双向才能互动。目前我们知道的是,双向机上盒的成本价格比单向要高出许多,系统业者在成本考量下,只愿意给消费者单向的机上盒。(按:2012 年,NCC 为了加速有线电视数位化,已规定,为了让民众支持有线电视数位化,协调有线电视系统业者免费提供数位机上盒,有些能提供两个,即便三个以上也只需要押金。)

  T:这个部分再谈深一点,已经牵涉整个影音内容产业的市场竞争变化。数位化的衝击非常剧烈,我想电视台最大的压力不是硬体设备跟著技术演变而汰换,能用钱解决的反而都是小事。最大的竞争压力其实是产製流程和商业模式汰换的挑战。TVBS 目前的因应之道是什么?

  杨:我想你说的是新媒体。我们知道,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还不知道怎么办。

  全世界视频网站有赚钱的,屈指可数。台湾比较熟悉的,是中国的优酷、爱奇艺、搜狐等等,但我可以很明白的跟你说,这些视频网这么多用户,但没有一家是赚钱的,其中好几间还有纽约上市公司投资,可是很多集资进来的钱都快烧光了,优酷土豆的合併就是在反映这件事。

  我认为这一、两年内,中国的视频网站会有一股整併风潮。当你找不到可以长久营利的模式,但你又知道市场趋势会这样转向,所以你必须在那裡等,就只能合併,跟大家一起等。传统电视业者当然很想转入新媒体,但是「想进去」跟「敢不敢进去」,是两码子事,因为没有人赚钱。关键是,观众还没有收费的概念,供应链上没有合适的付费机制;如果用户都觉得内容应该要是免费的,就没办法。

  每次谈到影视产业的新媒体转型,大家都会说 Netflix 的影集《纸牌屋》很红、很成功,但是这些报导或是讨论,确认很少人提到,Netflix 是要收钱的。你要在 Netflix 上看到这些内容,是要付钱的!

  消费者的付费观念成熟前,媒体业要赶快培养懂软体和社群的人才

  T:媒体业自己谈这件事情,有些人会以华人市场跟西方市场的差异来看,认为华人社会的付费观念不足,导致供应端的业者趋于保守。另外,消费者的阅听设备也发生剧烈变化。很多学生、在外面租屋的年轻世代,他们根本不买电视,而是用电脑、手机看节目,你怎么看这样的变化?

  杨:消费者的付费观念迟早会来的。我认为现在的状况是,消费者认为垃圾内容太多,不想也不敢乱付钱。

  另外,付费机制不方便也是一个原因。新媒体是发生在机上盒外的,如果载具都移到行动上了,有没有可能我们来跟电信业者协调怎么收费?中国的这部份经验就很有趣。中国的 3G 上网因为是预付卡,一次增值个一百块,用完再去加,这样一来,内容业者就可以跟中国移动等电信商谈好,只要用户在手机上看内容,马上就扣钱。

  有新的载具出现,而且是消费者更容易使用的,做内容的我们,当然就希望可以在这些平台播送我们的内容;我们想过办法要突破每一个载具,但是背后的格式都不一样。比如说新闻台,我们也试著要把讯息播送到手机上,从我们送去电信公司的过程到消费者接收讯号,都需要特别的器材,还要转档、压缩、解压缩,更不用提手机的 iOS、Android 的格式通通不同,这些都是钱。不仅我们要花成本,电信公司也一样要抽成,但是现在,电信公司收到的钱已经不多了,还要这样投入成本去优化电视台播送的内容频道,他们一样不划算。

  T:现在的资讯实在太多了,消费者担心自己看到不喜欢的东西,所以也没有驱动力要付费,这样你们的优势会是什么?这当然有点鸡生蛋、蛋生鸡。我认为,更大的压力,其实来自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兴竞争者。不管是影视媒体或是纸本媒体,以前要作一个媒体,要投入大资本,除了设备外,没有编、企、广、发的综合团队,是不可能开办的。但现在,一个有编辑力、懂社群经营的个人开粉丝团,五万、十万粉丝,可能都超过一本畅销杂志的月发行量了。除了工时外,成本差不多是零。经营成本的巨大差异,是很严峻的竞争挑战,这推翻了旧有的商业模式。

  杨:没错。内容产製的门槛现在真的太低了。以前做内容是有门槛的,买设备很贵,我以前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光一个 VHS 的摄影机就要 1,000 块美金,还只是家庭用的;可是现在用手机就可以拍 HD 影片,我们摄影师做过实验,用手机拍的 HD 影片放大出来看,效果也不差。

  但问题是,「有没有人看?」我想,现在这时代真正的差异,就是内容製作的专业度和高品质,比如说你能拍片,但你有没有办法把文稿写好、把影片剪接好?

  如果我们希望将来看内容可以收费,靠的就是人才、Software 这些软件。我常在演讲场合跟大学生说,你们都说《中国好声音》好,台湾做不出来,但台湾没办法做那节目不是因为我们做不出来,而是「没有钱」。我们这一行,技术门槛其实不高,门槛高的是专业度和编辑力。《中国好声音》的模式是跟荷兰买的,如果今天他们是原创的,那就真的了不起。

  商业模式翻转是一个压力,但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看,媒体不能再把自己的东西,限制在台湾 2,300 万的观众眼前。要突破这个市场。我很佩服三立的总经理张荣华先生、民视的总经理陈刚信先生,他们在戏剧的投入很强。

  技术还会变化,这个产业的数位化转型也会持续,当有一天消费者想要看韩剧,知道看韩剧是要花的时候,那就是真正的「内容为王」;等那一天到了,内容的价值才能被彰显。TVBS 去年开始拍戏,也是为了等那一天的到来做淮备。

  T:TVBS 最强的是新闻,如果以新闻性的内容来看,怎么在市场压力下,做对观众来说不只是 Trash 的新闻?未来如果可以付费看新闻,要怎么做?要怎么走出台湾市场?製播方式会不一样吗?

  杨:我们也在调整,希望除了低成本的谈话性节目之外,也能多投入资源作高品质的内容。

  56 台去年开始推出主播方念华的《Focus 全球新闻》,收视表现未若预期,是 55 台新闻台黄金时段的 1/3,即使是 56 台最高收视节目,但还是有一点曲高和寡的味道。不过,还是一定要有人去服务这个小社群。从商业考量来看,这不见得是 Smart Move,但我们觉得这是对的事情,还没考虑要赚多少钱。

  T:你认为接下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杨:还是新媒体。对产业来说,我们只能 Join,别想要对抗。传统媒体已经到峰顶了,我认为传统媒体平台顶多就是现在这样,很难再突破,甚至会下坡。而新媒体的便利性和弹性都比我们有优势。

  只是现在这个时间点,新媒体还没有找到稳定、长远的获利状态,所以各电视台在新媒体上做的多是观众服务、宣传行销。

  据我所知,我们的网站已经是全台湾新闻台最高的,也设立了一个 30 多人的团队,负责网站和 App 相关建置,投入这么多,网站排名却只有 180 多。在这个成绩下,要说服股东、说服公司经营层,花成本去做网站,把内容搬上网站,其实不容易。

  T:从我们自己的新媒体经验,在内容经营上,低成本方式实验各种创新的内容展演和商业模式是很重要的,其中,会员经营的概念是很核心的价值。TVBS 目前在新媒体的经营尝试上,有什么作法?

  杨:以会员来说,目前在我们的 App 中留言会绑定 FB 帐号,但官网没有,也还没有相关的 Data 收集。其实 ,2004 到 2007 年的时候,我们有做。《女人我最大》当时就累积了数十万人,Profile 很好,都是愿意花钱的人,但是那几年技术支援人力不够、观念也还没到,一不小心没有好好服务会员,他们就跑去别的网站了。现在我们的理解愈来愈清楚,也有人力做这件事情了,会持续投入,像是我们也开始跟淘宝等等平台谈合作。

  T:这些新媒体的经营发展,依赖网路和软体在技术和经营模式上的创新。有很多创新能量来自新兴的网路产业,未来也考虑跟这些新的创业团队合作吗?

  杨:我们当然不排除。王雪红是我们的大股东,也经常跟我们研究在行动平台上可以怎么整合。但我还是觉得,以整个产业的状况来看,新媒体还没有好的商业模式,现在的成功案例背后也都有很多失败,所以速度还是不会太快的。

  Netflix 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例子,它的成功很让人惊讶。从租片变成内容平台然后是原创内容,《纸牌屋》这么成功。美国的系统业者还反向操作,邀 Netflix 来佔一个频道--这证明了,它是成功的。

  坦白说,我觉得中国大陆在这方面的进展可能会比我们快,所以我们如果多关注他们的动态,也可以学到。只是台湾很多观众还是无法接受他们的用词、内容、风情,但这会随著时间改变。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压力会更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新帖|标签|软件|Sitemap|ZNDS智能电视网 ( 苏ICP备2023012627号 )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1768 丨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73号

GMT+8, 2025-5-6 20:11 , Processed in 0.086562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监督举报:report#znds.com (请将#替换为@)

© 2007-2025 ZNDS.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