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市场下的小规模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电视盒子的热销,在终端市场上的突飞猛进,几乎是在短短一两年内卖出了IPTV、互动数字电视近十年的销售量。其增速不可谓不大,其市场容量不可谓不大。 但是,在这么大的市场下,却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最为混乱的局面。林林总总,有牌照的没牌照的,估计不下几十家。甚至连和终端产品八竿子打不到的很多企业也在纷纷的往下跳,构成了市场的百花齐放局面。 盒子门槛太低,必然引发百家争鸣下的盒子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OTT大市场下的各个厂家的绝对份额其实并不大,卖的好的也就百万规模,且随着盒子利润的下降,马太效应会更趋明显。在利润和政策的双重压力下,盒子市场的洗牌在所难免。 2、微利时代的回报途径 OTT盒子的利润,在互联网思维的鼓捣下和野蛮人的入侵中,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利甚至无利阶段。 这个行业的价值变现,已经不在于盒子销售本身的利润,而是依靠账期、投资来实现套利。 很多厂家,通过周转上下游的设备账期。将资金通过短期理财的方式来实现资本获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盒子制造业风险很大,这个产业并不健康。 3、小平台大终端的博弈 相比IPTV、数字电视时代的平台为王,在OTT时代,原本居于产业下游的终端企业开始越来越拥有话语权。平台再牛X,也抵不过终端升级替换。一个升级,数百万台终端的平台便可以一夜间改旗易帜。 小平台、大终端的警示,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终端拱手让人,虽然终端投入很大,但是投入和掌控成正比。 4、你的盒子却不是你的 开放的互联网用户需求和产品被牌照的监管是中国互联网电视发展的恒定的矛盾。 于是,一个个盒子厂家开始在看似老实的推出牌照合作的电视盒子背后,推出了一个个刷机包,鼓励用户自发的拥抱互联网。 于是,全民皆兵;于是,刷机市场大行其道,在刷自己盒子的同时也鼓励用户把别人的盒子刷成自己的。 刷人机者,机恒被刷之。 于是,小米的盒子可能变成乐视的用户,乐视的盒子可能被刷了个爱奇艺的版本。 于是,在各家看似数量庞大的销售数量之下,究竟有多少还是你的盒子呢?这个糊涂账可能会越来越糊涂。 5、跑步换代下的价值存疑 摩尔定律开始从PC走向了盒子,短则半年,慢则一年,每家的盒子都在不断的推新款,从单核到双核、四核、八核。用户突然发现,自己用的那个盒子永远都是旧款的,而且旧款可能永远要比新款贵。 而互联网电视的这波用户群体,让他买个盒子的换代冲动可能远比让他去付费点播来的容易。于是新盒子的市场虽然依旧存在,但可能存量用户的换新和新增用户的购买究竟哪个占比更大?一个用户可能拥有多个盒子,这个重置率下的空置率又有多少呢? 因此在盒子市场总量增长的背后,却可能是一大批旧款盒子的弃用。 那么,OTT盒子市场的规模是否也存在着极大的水分呢?而之前由此所推导的市场价值又该如何修订呢? 6、雷声大雨点小的销售预约 这两年,OTT盒子流行售前预约。 从起初的预约量过十万,引发市场的惊呼,到现在动不动过百万,市场见之不奇。 而这个风潮也为互联网水军带来了一个新出路。 但在光鲜的预约量背后,其实是惨不忍睹的实际订单转化率,据说连1%都可能不到。 或许,互联网的玩法,首先求的是名,求的是影响力,希望用这些吓人的数字去影响资本。而这可能也是引发这个市场虚假繁荣的根源之一。 7、光脚的永远比穿鞋的多 这个时代虽然不流行投名状,但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却往往最有机会。 而价格战、免费送等等策略,永远可以让你迅速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但是,当从流寇变为城主后,却发现,原来城外的流寇还是那么多,但自己的身份已经变了。于是感叹,从良不易!做好人真难! 正所谓,OTT过度开放的产业环境,看似人人有机会,但其实带来更多的是因产业无序所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 当OTT热了冷、冷了热,当盒子市场来了你、跑了他,真正想长期做这个市场的人恐怕要停下追逐的脚步,思量自己的出路,别迷失。也许,自己从未真正瞧得上的、想OVER的IPTV、数字电视恰恰值得更多借鉴。标新立异固然需要,但是脚踏实地才是根本。 |
Archiver|新帖|标签|软件|Sitemap|ZNDS智能电视网 ( 苏ICP备2023012627号 )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1768 丨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73号
GMT+8, 2025-5-13 20:05 , Processed in 0.097333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