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厂商融合、跨界的各种智能电视以及盒子的不断涌出使电视屏幕承担起了家庭娱乐的重要角色。此外,上海自贸区的启动、微软和百视通合资公司的成立以及国务院对国内游戏游艺设备的解禁,带动了电视游戏的新的热潮,使其成为了极具想象力的蓝海。 电视游戏市场纵览 随着用户家庭网速的不断升级,对于业务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大屏电视清晰的画面呈现,良好的感觉体验为家庭成员的互动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所有这些又为电视游戏的崛起提供了主客观的因素。 目前来看,电视游戏的主体形式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有线运营商布局云游戏 2月25日,吉视传媒与永新视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拟在云服务平台、OTT多屏互动等基于“三网融合”下的数字家庭娱乐新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其中,云游戏是双方合作的重要业务之一。 4月16日,歌华有线与永新视博在北京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在资本、云平台技术和业务、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云游戏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业务之一。 4月16日,金亚科技发布公告披露,全资子公司金亚软件参股的北京鸣鹤鸣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分别与安徽广电和重庆有线签署《游戏联运平台合作合同》。 游戏主机 2013年9月,百视通与微软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家庭娱乐和游戏产业的技术研发以及内容聚合。今年4月,百视通表示,将在4月底正式公布行货XBOX ONE游戏机的发售时间,据传第三季度上市的可能性较高。 1月14日,华为宣布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市场发布TRON游戏机。目前已完成《冰火破坏神》《Touch》,以及《KK赛车》《死亡扳机》等海内外产品的接入。 3月19日,中兴九城发布家庭娱乐主机FunBox(中文名:饭盒)。在具体产品上,Fun Box引入《NBA 2K14》、《极品飞车》、《宝石迷阵》等游戏内容。 4月3日,小霸王与阿里云携手发布最新智能体感游戏机——G20,在游戏内容方面,已有29款体感互动游戏,游戏内容将会不断升级。 4月22日,据媒体报道,东方明珠正与日本索尼公司谈判,将引入包括索尼PS4在内的产品,合资公司将于今年8月份左右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 游戏盒子 2013年10月,完美世界与金亚科技合作推出游戏盒子,游戏内容方面内置了游戏大厅以及一款3D舞蹈网游《TOUCH》。 3月18日,边锋与华数推出以家庭休闲游戏为主的盒子产品。内容方面,边锋与华数合作,另外,盒子将边锋旗下11款游戏收入其中。 智能电视内置游戏 2013年7月,阿里巴巴发布阿里智能TV系统之后相继与华数、创维推出基于其阿里云OS系统的盒子以及智能电视,之后宣布在其阿里TV OS平台上与小霸王等多家游戏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引入多款精品游戏。 3月26日,联想发布新一代智能电视S9,据悉,这是一款具有强大游戏功能的智能电视,还提供了手柄遥控器。 4月9日,TCL推出双屏融合专业游戏平台和游戏主机T²。据悉该平台也是全球首个基于电视的专业游戏平台,未来将会全面搭载在TCL TV+系列智能互联网电视产品中。 4月14日,在“智能电视游戏(应用)的交互技术行业沙龙”上,乐视TV开放平台事业部副总经理吴国祥介绍,乐视LetvStore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00万,目前已经引进3000多款应用,其中游戏类应用是最重要的游戏类型。 电视游戏前景可期 在未来的家庭娱乐市场中,游戏作为主要的娱乐类型将与视频一起占领电视屏幕。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Newzoo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游戏市场销售规模高达704亿美元,未来游戏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美元。而随着中国解除游戏机禁令,未来5年中国中产阶级将购买5000万台至1亿台游戏机,市场规模超千亿元。另据市场研究公司Newzoo预测,从2012年到2016年,电视游戏市场规模将分别为243亿美元、254亿美元、262亿美元、270亿美元和279亿美元,呈现逐年稳定增长的态势。 除此之外,电视游戏包括硬件以及内容等巨大的发展前景被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达成共识。 “电视上最吸引用户的就是视频,但是我们发现,电视上提供的视频各厂商之间很难实现差异化,因此厂商在视频之外,也在寻找新的差异化,那就是游戏。这使得游戏产业成为今年终端厂商发展的一个方向”,中怡康黑电市场研究总监彭显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永新视博旗下公司佳视互动的相关负责人认为,智能电视游戏被看好,在于它与PC及手机游戏相比,还是一个待开发的蓝海市场。特别是随着家庭互联网概念以及客厅娱乐战略的提出,盒子、智能电视等一系列硬件设备走向前台,为游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环境,并能更好地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游戏形式。 “在电视智能化时代,家庭电视游戏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未来家庭电视游戏市场或可达390亿元的产值,而这只是硬件上的产值,只占整个产业的14%,而加上游戏内容,可推算出千亿市场”,中国移动游戏基地产品经理熊轶对电视游戏的巨大产值市场也做了这样的预测。 小米游戏总经理尚进认为,“电视与游戏的紧密结合将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格斗、赛车、射击等类型游戏非常适合电视游戏的开发,电视游戏将成为智能电视新的爆发点和发展方向,且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新蓝海。” 深圳乐逗游戏CEO苏萌也指出,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重视传统的电视屏幕,“两年前行业内就有人提出了 4块屏 的概念,即手机、便携PC、桌面PC和电视。我们发现互联网产品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大,屏幕(硬件)边界的判断越来越模糊,对电视屏幕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家庭游戏也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商业模式各异 电视游戏的前景不言而喻,必将成为业界各方争夺的下一个战略高地。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各方在这片蓝海市场如何或者以何种方式获取收益是亟需业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该领域的参与各方也正在探索形式各异的商业模式。 以永新视博为主的云游戏 据视博云副总经理吴君鸣曾介绍,永新视博的云游戏采取的是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相结合的方式。 所谓前向收费,即向用户收费。一是针对核心玩家提供高品质的大型游戏,一般采用时长收费;另外则是针对一般用户,将已经比较成功的游戏移植到平台上,主要采取道具收费的方式,这些游戏会针对视博云的云游戏平台进行定制。而后向收费模式,即向内容商收费。这种方式是将游戏放在云游戏平台上,用户即点即玩,无需等待就可以体验游戏,这为内容商提供了推广平台,使其可以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以阿里以及乐视为主的游戏平台 以阿里和乐视为主的开放性平台来讲,二者均基于其平台的既有优势吸引游戏开发者加入。 阿里官方表示,要与游戏开发者一起联手打造“游戏+电商”的新模式,让开发者同样可以从电商中获收益,从而开发更多的游戏内容,并最终形成以游戏为核心的泛娱乐产业链。 也就是说,阿里仍然借助于电商平台给游戏开发商提供平台,当游戏产品形成品牌后,阿里则通过提供店铺支持,与开发者一起启动游戏周边的销售,进一步带动游戏开发者的收益。最后,将内容商业化,如阿里的天天动听、虾米音乐可为游戏提供版权音乐,影视剧服装植入、明星代言等,通过娱乐资源与游戏的结合形成市场想象空间。 乐视方面也表示,乐视游戏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于开发者,乐视为其提供测试服务站、广告、支付、数据统计、操控账号等全方位的服务,并且会与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一起采取联合开发、联合运营的合作模式。 以TCL为代表的智能电视游戏平台 TCL集团对其产品也进行了转型部署,将电视游戏平台作为了未来盈利的重要渠道,其盈利模式希望借助游戏平台提供更多的游戏增值服务,充分挖掘用户价值,尝试新的运营模式。同时,3月,TCL与联通宽带、ATET、京东、Gameloft联手启动“TCL游戏生态圈战略联盟”。在联盟中,TCL负责硬件产品,其他联盟成员分别提供游戏运营平台、内容、销售渠道等资源。 电视游戏的崛起和发展需要产业链的上下游建立起合理的商业模式,同时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也正在颠覆传统电视的商业模式。关于智能电视未来新的盈利方向,正如互联网观察家王易见所提出的:“游戏电视的出现,跳出了传统单纯依赖硬件收费的思维模式,转而向市场空间更大的后端平台、内容增值收费,实现入口价值的商业价值转换,打造‘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新的盈利模式。” 支付模式仍需破题 电视游戏未来市场可期,但如何支付收费也是摆在行业面前的课题之一。 从目前参与电视游戏的众多开发者开看,各自还是依据自身条件试图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游戏付费方式。如乐视、小米分别自建了支付平台,阿里巴巴凭借其已有的支付宝自建了操作系统,电信旗下的爱游戏试图打造宽带支付模式。 中国移动游戏基地电视游戏的支付分为五个方面:一是以话费为基础的小额支付。二是以点数为基础的大额支付。以话费为基础的小额支付,是将机顶盒和手机通过WiFi连接在一起,用户在手机上进行支付确认,真正在电视上实现了一键支付的功能。第三是在电视上将二维码显示出来,手机扫二维码,然后进行支付。第四是通过支付宝进行支付。第五是将支付短信验证码发到手机,然后完成支付。中国移动游戏基地产品经理熊轶曾介绍说。 关于电视游戏支付的重要性,美国游戏公司Glu亚洲区及第三方发行副总裁张根维表示:“国内的玩家比较喜欢免费下载而在游戏内付费,如果电视游戏付费如同电影一样实现直接支付、便捷支付,那这个市场将非常大。”他认为,如果支付系统能够普及,将会给电视游戏提供更大的机会,让电视游戏真正走到每一个家庭。 结语 电视正在占据家庭娱乐的中心,电视游戏的发展前景确实令人着迷,但目前来看,电视游戏产业尚处于产业的培养期,各种商业模式、支付模式仍需各界的参与方共同探讨来破解,同样,还需要游戏开发商开发更多适合电视大屏的精品游戏内容。 毕竟,任何产业链的成熟都需要硬件、软件的配套支持。 |
Archiver|新帖|标签|软件|Sitemap|ZNDS智能电视网 ( 苏ICP备2023012627号 )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1768 丨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73号
GMT+8, 2025-5-8 08:39 , Processed in 0.087575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