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DS智能电视网 推荐当贝市场

TV应用下载 / 资源分享区

软件下载 | 游戏 | 讨论 | 电视计算器

综合交流 / 评测 / 活动区

交流区 | 测硬件 | 网站活动 | Z币中心

新手入门 / 进阶 / 社区互助

新手 | 你问我答 | 免费刷机救砖 | ROM固件

查看: 7964|回复: 1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0: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好的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够决胜江湖。纵观电视显示设备的发展历史,屏幕越来越大,分辨率逐步提升,人们对画质以及核心显示技术的追求永无止境。目前液晶依然处于电视行业霸主的地位,而量子点、OLED以及HDR等新晋显示技术也正在逐渐受到人们追捧,仿佛新一轮的显示大战已经打响。但是,这一切没有让笔者感到多么兴奋,反而更多的却是担心与恐惧。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一定有人会问,这话从何而来?其实笔者开篇第一句就已经提到,一些大家认为更好的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够统治江湖。在电视行业也是如此。在电视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拿液晶电视为例,从本质上来说,液晶有着诸多硬伤,比如说响应时间以及背光源对画质表现的损害。可以说液晶一直都不是电视显示技术的最佳选择,但它却称霸市场十年之久,至今依然活力十足。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有些显示技术虽然带来了更好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市场所淘汰

  电视产业是依靠成本的产业,很多技术在转化为实际产品时,受到技术以及成本上的限制,即使产品做出来,也会存在许多问题,或者价格太高而遭到市场的抛弃。其实有许多在现在看来都非常牛的技术,本来可以为我们在画质上带来质的飞跃,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今已经深陷泥潭,甚至有的已经死亡。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一些当年热门的显示技术确实是自己实力作死

  如同“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从万众瞩目到逐渐被其他技术取代再到从市场中消失,这里面包括已经消亡的等离子,不温不火的蓝光以及前途迷茫的裸眼3D。进入2017年,在这个显示技术大爆发的时代,我们不妨回顾过去,并详细分析一下这些技术为何在技术领先的情况下被市场抛弃,会不会有逆袭未来的可能?

等离子——傲娇死
  如今在市场中已经难以寻觅到等离子电视的身影,刚刚关注电视市场的朋友甚至都不道它的存在,毕竟它已经被液晶电视全面击溃。可是在十多年前,它却是众多人梦寐以求的显示产品。在当时来看,等离子电视可以说能够秒杀一切显示产品,在当时等离子技术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关注,在色彩表现以及响应速度上都拥有绝对的优势。甚至现在还有人存在等离子信仰,认为“等离子比液晶明亮,可视性更优越”。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甚至现在还有人存在等离子信仰,认为“等离子比液晶明亮,可视性更优越”

  “外行看液晶,内行看等离子”,这是当年业内广泛流传的一句话,当年的等离子电视确实如信仰一般。等离子如同现在OLED,也是自发光的显示技术,基于这一特性,等离子拥有色彩还原度高、动态清晰度高(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度广、视觉舒适度以及对比度高等特性。凭借这些优势,在当时以松下为首的等离子联盟非常自信的认为,他们可以在短时间里战胜液晶,但殊不知正是他们自己断送了等离子的前途。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当时以松下为首的等离子阵营实行技术垄断策略

  当时的松下、日立、先锋,手中掌握着等离子电视的核心技术,但是在战略上做出了致命的选择。他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牢牢垄断了等离子技术以及上游面板资源,即便是同属日系品牌的索尼等成员甚至也并没有获得更好的面板资源,更不用说韩系、大陆以及台系厂商。想封闭技术一家独大,战略上的失误让许多厂商索性转投液晶阵营与等离子对抗。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众多厂商不断加速产业发展,让液晶电视获得了大力发展

  同时拥有众多优势的等离子技术在当时也存在着高功耗、烧屏等问题。然而松下等等厂商仍让没有醒悟,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搞研究,殊不知在此时三星、夏普、索尼等液晶厂商开放技术,不断加速产业发展,让液晶技术在画质等方面获得了大力发展,同时庞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了产量的增加,液晶电视的价格更加亲民,最终等离子阵营分崩离析,最终被液晶所取代。

裸眼3D——尬聊死
  裸眼3D技术让人们对未来显示产品充满了希望,让所有人开始憧憬具有无限沉浸感的视觉体验。相比于色彩表现,可能人们更倾向于显示产品的临场感与沉浸感,虽然曲面电视能够带来一定的临场感,但是相比裸眼3D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裸眼3D技术甚至不用通过佩戴任何设备,通过屏幕直接就能够观看到3D立体影像。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裸眼3D技术确实可以带来无限的沉浸感

  曾几何时,3D电视在市场中叱咤风云,成为不少品牌电视的宣传卖点所在,像不闪式3D、主动快门式3D这些专业术语也是经常在宣传海报和广告中看到。然而可能是过分的宣传徐吹嘘,当人们真正使用这些设备时却并不尽如人意,失望高过期望。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一些商家的过分吹捧加速本没有达到预期的3D技术衰退
  3D视频节目的制作成本很高,相对于普通的电视节目,3D电视节目则需要进行大量的后期制作处理,总体投入的成本相比普通节目要高出几倍。拍摄3D节目和拍摄传统的2D节目不同,需要使用专业级的3D摄像机。拍摄完毕之后,还有大量的后期制作过程。其中包括素材采集、3D编辑、特效处理以及音频、字幕叠加等多种步骤。因此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些都导致了3D视频成本的高昂。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任何视角/距离的变动可能都会导致画面的模糊不清晰

  除了成本过高之外,裸眼3D以及由于技术限制,在视觉体验上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一个裸眼3D设备面前,因为对焦角度的不同,裸眼3D效果也会不同。这就导致了人们在观看时只能坐在一个固定的点,任何的视角以及距离的位移都会导致画面模糊不清晰的现象发生。同时长时间的观看还会令观看者头晕目眩。

  甚至3D电视从来没有消费市场所接受,2016年,三星宣布旗下电视新品都不在支持3D技术,今年年初,随着LG、索尼宣布停止在以后的电视产品中加入3D技术,或许3D电视已经走向了生命的尽头。而随着VR、AR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裸眼3D技术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而被遗忘。

蓝光DVD——正在死
  2008年2月19日,东芝宣布将不再支持HD DVD格式,并停止生产HD DVD格式的播放设备,使得索尼的蓝光DVD成为DVD播放的唯一标准。而后大批蓝光拥护者开始感叹蓝光时代即将来临。然而事情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目前在市场上,无论是蓝光播放机,还是蓝光光盘,都难见其宗。而其高昂的价格也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索尼的蓝光DVD

  蓝光播放器的发展远没有跟上显示产品分辨率的普及速度,就在蓝光刚刚战胜HD DVD格式不久,4K超高清分辨率的电视产品已经开始在市场中崭露头角,目前大尺寸4K电视产品几乎已经在市场中得到普及,而蓝光分辨率却一直停留在1080P,虽然2015年年底4K蓝光标准的公布让人们看到希望,新格式采用了3840×2160的分辨率,扩展了对色域、高动态范围(HDR)、以及高帧率内容(60fps),但是这个时机真的是非常糟糕。顺便说一句,YouTube在2010年就已经宣布将支持4K视频播放。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早在2010年YouTube就已经宣布将支持4K视频播放

  虽然蓝光在画质,音效上对比普通的视频片源来讲确实拥有这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作为普通用户中的一员,我们为何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金钱去消费它呢?我们知道一张蓝光光碟价格不菲,而蓝光播放器普通消费者更是承受不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视频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一般用户通过网络就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影片,大量免费的片源充斥着网络,让蓝光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可以说蓝光是故步自封,没有考虑到市场的消费能力而深陷泥潭。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写在最后:
  可能很多技术从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悲剧。当我们回顾这些显示技术的兴衰史时,我们发现,其实它们并不是由于技术本身的缺陷而失败。任何先进的技术,如果不与时俱进,是很难获消费者的认同,不及时地看清形势而孤芳自赏,也必将成为一段历史供我们回味。

"不作死不会死"的显示迭代史 等离子不是唯一

     如果你现在是智能电视用户,对于电视或盒子内置资源的匮乏感到烦恼。小编推荐你立刻下载当贝市场安装影视快搜电视软件来扩展资源,超多好玩好看的电视节目,根本嗨到停不下来!

    『本文摘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有了曲面电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有男朋友了
下一篇:卧室or租房 这些电视是极致性价比选择
沙发
发表于 2017-6-22 21:3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江苏
楼主用心了,内容非常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新帖|标签|软件|Sitemap|ZNDS智能电视网 ( 苏ICP备2023012627号 )

网络信息服务信用承诺书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1768 丨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1373号

GMT+8, 2024-5-30 15:40 , Processed in 0.079045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监督举报:report#znds.com (请将#替换为@)

© 2007-2024 ZND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