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MDR-1000X头戴耳机评测
音频硬件领域,索尼一直走在整个行业的前头,个人在音频方面虽然不是索粉,但仅仅从我的体验上讲,曾经让我惊艳过的产品就有(仅限HIFI层面)顶级动圈EX1000、流行动铁标杆XBA300AP、千元便携头戴MDR-1A等,而2015年,索尼也在无线便携领域发力,发布了一批带有包括蓝牙、降噪功能的头戴和入耳式耳机,并请了当红小鲜肉代言,但口碑并不理想,可以说用户比较关注的”外观、蓝牙、音质、降噪“等方面,均没有让人满意到愿意去为其买单的程度,对于一家一向是黑科技满满的公司来说,可以概括为”这不够索尼“。在MDR-100ABN上市后仅几个月,索尼又发布了1000X,作为一款便携无线头戴,价格一下子冲到了3K价位,但依然是火热到供不应求,卖到断货。它究竟有什么黑科技,我也是相当好奇,于是便从好友那弄了一副来体验一番。开箱&外观包装和MDR系列的基本保持了一致的风格,不过1000X的盒子上列出的一系列功能和硬件支持,可谓是有史以来最丰富的了。翻盖式的黑色包装,耳机本体被放在黑色的硬质收纳盒里,做工优良,且可开扣设计,可以方便地挂置。
配件和1D DAC的基本一致,3.5mm音频线加Micro-USB充电线,和一个飞机转换头,降噪耳机本身的一个很重要的适用场所便是飞机中。
可折叠式设计,耳罩能够放平,所以便携性相当不错,这个收纳包也完全不占体积。第一次收纳的时候可能会搞不清怎么拜访,里面有防呆示意图。
细节处的做工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索尼大法,每条耳机都有独立编号,位置比较隐蔽,产地为马来西亚。新买来的皮革会有些异味,一段时间后就逐渐消失,除非你贴着上面闻的话基本闻不出来。
关于降噪直接说结论:1000X的降噪以及用户体验可以达到目前的顶级水准个人觉得,主动降噪属于一种可以“创造刚需”的技术,自身体验也是如此,曾经挤公交、吃食堂,带着一副普通的入耳觉得也能凑合,但一旦使用过主动降噪后,就有一种欲罢不能,再也离不开它的感觉,尤其是1000X这种音质和降噪能力俱佳的产品。想要实现最佳的主动降噪效果,被动降噪本身必然得做到位,1000X的佩戴相比之前长期使用MDR-1A,感觉夹头感更重了,但耳罩的材质更加柔软而亲肤,,与主动降噪技术一起,达到软硬兼施、互相配合的效果。主动降噪是通过麦克风采集外界的杂音,并发出与之反相的声波来抵消掉,相比被动降噪,对中低频的过滤更加明显,这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尖端的一直是BOSE,虽然据说1000X的降噪效果能媲美qc35,但其实它最大的优势在音质方面,因为降噪开启后本身就会对音质有较大的损耗,而这在索尼面前似乎不成问题,下文中会有讲解。
实测1000X的降噪效果是十分理想的,尤其是对中高频的部分,在不播放音乐的情况下,取钥匙开门的过程竟能达到几乎完全静音的效果。而另一点更值得一提的是,长按降噪按钮,可以开启AI人工智能降噪,能够识别你所在的不同环境场景来形成不同的降噪效果,比如从教室走到食堂后,开启智能降噪,耳机在识别场景后,降噪强度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
既然主动降噪很给力,被动降噪又优秀,那么如果当你去打个饭、听个站台名的时候,这里索尼提供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物理按键直接开启“环境模式”,此时用于降噪的麦克风会把环境的声音返送给你,不过似乎就算开启了环境模式,也对低频进行了一定降噪,所以不用担心在非常嘈杂的环境里声音会有炸开的感觉,另外一种则更加方便,直接用手触摸右耳耳罩,按住不放,这个期间也会进行环境声的返送,适合进行短时间的对话和环境收音。
硬件&功能直接说结论:1000X可以说是目前功能作为强大的便携耳机。索尼在这小小的两边耳罩中,塞入了支持APTX与LDAC传输协议的蓝牙模块、AI智能降噪模块、声音返送模块、NFC、高清晰麦克风、全数字放大器、DSEE HX、手势操作模块,和一块能支持20小时续航的电池,而且保证了包耳的结构与和前作相当的体积,满满的黑科技,我只想问下一步是不是要把播放器的操作系统也集成在里面!
关于蓝牙传输,1000X的蓝牙4.1模块支持APTX传输,而且如果使用自家的播放器和手机的话,可以开启LDAC传输,达到Hi-Res级别的音质效果。但就算你没有支持LDAC的播放器和手机,在同等码率下,APTX蓝牙音频协议在音质和延迟表现上都强于SBC、AAC等协议,虽然还不能和CD级无损相提并论,但确实可以足够把“蓝牙”带入HIFI之门。
可能有人觉得NFC在这里似乎有些多余,因为蓝牙有记忆性,连接起来都比较快捷,但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我习惯在使用电脑时连接上1000X,在离开电脑想再连到手机上时,无需手动断开,手机背面轻触左边耳罩,就可以轻易“踢掉”电脑的连接,还是相当便捷的。
另外,内置的S-Master HX是索尼研发的高音质技术的纯数字放大器,以宽广的带宽降低了降噪和失真,可以感受到令人惊艳的音乐细节以及氛围感。数字放大器的优势相比普通的A/B类放大器相比,在体积能做小的前提下,转化效率、输出功率都极高,素质不容小觑。而且1000X内置的DSEE HX算法,对质量较差的音源有明显的优化,哪怕是听128k的mp3时,都不会因为耳机的解析过高而导致很明显的毛躁感,把低码率音源比作一个坑坑洼洼的路的话,那么在用1000X播放时,这些坑洼就会被DSEE HX通过算法填平,达到自然而顺滑的效果。
续航方面,官方标称在开启降噪时可以达到20小时的续航,关闭后可以达到22小时,个人实测这个数据基本没有虚标,在开机后短按开机键,可以语音提示电量的”低、中、高“,接部分手机可以直接查看电池容量的百分比。20个小时的续航不可谓不优秀,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充电时间则需要4小时之久。
右耳罩除了可以按住收音外,可以通过上下滑动、前后滑动,双击来分别实现调整音量、切歌、暂停/播放的功能,这种操作方式虽然看起来逼格满满,但个人还是更喜欢BOSE的那种直接做成物理按键的方式。
音质直接说结论:这是音质最好的便携无线降噪耳机。1000X不论是从硬件配置,还是声音方面,都让我觉得是1A DAC的移植版,声音素质也明显优于我之前的主力头戴1A普通版。单元方面,1000X采用了索尼经过针对改良的40mm镀铝液晶高分子振膜,也属于用在自家便携头戴中的顶级水准,声音上属于宽松自然、中性偏暖的风格,但感觉还是比1A稍冷一点(可能是因为数字放大器的风格偏直白),但解析极高,暖中保持了足够的细腻感。低频比1A软糯,声场略小, 高频清晰亮丽,结像扎实偏大,属于比较厚实的类型。中频人声与1A基本无二,因为高频的优势,女声的演绎更佳鲜活而年轻。
在无线模式下,得益于传输速率的保证和DSEE HX的加持,声音几乎不会输给手机直推的有线模式,而且明显对降噪模式进行了调音,不论是蓝牙还是有线模式下,开启降噪后的低频层次和力度都会有明显加强,高频也会更加透亮,通透感进一步加强,搭配中频的粗结像,使得耳机的整体听感都是充实明快而不失耐听的。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3.5直插时,耳机的音质是由手机的供电+音频解码+耳机线材来决定的,而在蓝牙模式下,APT-X保证了传输速率,不会像普通蓝牙模式下音源的信息会遭到压缩,使得声音变薄变脆,此时蓝牙把数字信息传达给耳机,耳机接收到后,经过DAC解码,然后AMP放大,驱动振膜,这个时候的耳机就是DAC+AMP+耳机了,更何况有独立的供电以及DSEE HX的加持,相信音质吊打大部分的手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1000X的声音总的来说确实可谓惊喜,不说自家的前作MDR-100ABN,就连在MDR-1A/1A DAC两款有线耳机面前都可以对其拳打脚踢一番,相比同样价位的BOSE家qc35,则就完全是碾压级的胜出了。
当然,可以改进的一点是,既然耳机内有如此强大的音频硬件,何不把功能下放到有线模式里,在不用蓝牙时也能享受到像1A DAC那样的音质呢?虽然这个要求有点苛刻了,不过看看隔壁BOSE,索尼还是可以说有恃无恐的。
总结索尼几乎倾注了自家在无线传输、音频、降噪领域的所有技术在这款1000X上,黑科技这三个字在索尼面前貌似属于家常便饭级别,就这样打造了一款各方面都堪称顶级的无线降噪耳机,蓝牙传输的音质自然不在话下,更可贵的是在降噪方面终于是追上了BOSE的脚步。不过1000X也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头梁和塑料骨架易掉漆、充电时间过长、手势操作功能识别率不够高等问题,也更希望索尼能进一步下放并普及LDAC技术到其他主流品牌中,甚至打造出自己的蓝牙HIFI生态链来,当然,这只是一种未来的希冀了,目前就这款产品而言,希望索尼在不断探索黑科技的同时,在用户体验上也能更进一步,被这款产品圈粉的我,也会一直期待1000X的迭代升级,让索尼真正完全稳稳立足于降噪耳机领域,甚至称霸。
这个测评写的真好 学习了 感谢楼主的分享!{xiaolu13}{xiaolu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