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视已死,电影院的假3D还能火多久?
曾在2010年被视为中高端电视标配的3D功能,如今却面临被“雪藏”的尴尬。继13年VIZIO放弃3D电视、16年三星停更3D电视之后,CES2017上LG、索尼、夏普,乃至所有的国产电视厂商,其新产品都纷纷取缔了3D功能,共同默认了3D电视的消亡。本以为3D功能会慢慢沦为高端电视的附属价值,没想到它却被摒弃得如此果断。而3D电影却是另一番景象,就连《决战食神》这样的剧情电影和《熊出没》这样的动画也做成了3D。明明都是3D为何如此殊途呢?
内容成本决定了3D电视的存亡
3D电影的第一次商业化运作,是1922年9月27日在洛杉矶大使饭店公映的胶片3D黑白电影《爱情的力量》。但是让3D电影广为人知的却是2009年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紧接着电视厂商抓住了新的卖点,3D电视迎来了一次井喷爆发。
2011年的裸眼3D技术让3D电视到达了高潮,大量的厂商在当年的CES上推出全高清3D概念,三星80%的液晶电视都具备3D功能,索尼、松下、夏普都将发布了多个系列的3D电视。时过境迁,去年3D电视产业销售额中只占到了8%,甚至包括3D蓝光播放器也下降至11%。
3D电视为何日渐萧条?
**** Hidden Message *****
你在电影院看到的可能是假3D
反观电影行业,从前只有科幻大片才能配上3D,现在就连动画片也要做成3D不可。近期上映的电影,《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欢乐好声音》、《决战食神》、《极限特工》无论是剧情片、动作片、科幻片,还是动画片统统都是3D放映。
为什么啥片都上3D?除了“圈钱”还能怎样呢。
还记得去年闹得满城风雨的“中国特供版”3D《谍影重重5》吗?屎一样的观影体验简直都要把人看吐了,尤其最后一段追逐场景,画面抖得以为盘古又要开天了。本该属于2D电影淋漓的画风,变成了一片昏暗加晃动。
全世界都放的2D版,可唯独中国市场专门转制个3D版,环球影业是有多爱中国的观众呢?同样中国特供的3D电影还有《钢铁侠3》、《环形使者》、《超验骇客》……早先的还算良心,后来的2D转制3D就越来越潦草。《谍影重重5》可能是至今最“瞎眼”的假3D高潮。国内的强行转制的电影更不用说了,这里不予点名。
为何如此多2D转3D电影?主要3个原因 。第一,政府对国产3D电影有补贴,票房5亿以上奖励1000万;第二,3D版比2D版可以多收约30%的票房;第三,原生3D拍摄成本太贵。当然还有其他比较“官方”的理由比如:进口影片不发2D密匙,只能播放3D版本、3D播放可防盗版等。片方也好影院也罢,这样做归根结底,都是想多捞几个钱。
绝大部分的电影并不适合做成3D,有些生硬的转制让电影失却了原本应有的感觉,特别是低成本的转制完全让观影变得“难受”。就连卡梅隆也说转制的《泰坦尼克号》只有2.8D,要知道这是一部由300名电脑艺术家花费75万个小时处理29.5万帧画面,才得来的大作。那些随便“抠抠”的3D转制,又怎能不是假3D?
大家应该很好奇2D电影是如何转制成3D的吧。人为什么能看到立体的画面,因为人有两只眼睛,每一只眼睛看到的画面视角是不同的,不信你把手指挡在手机屏幕前,分别用左眼和右眼看手指挡住的屏幕内容并不是一模一样的。拍摄真3D电影其实也就是用双镜头模拟采集人双眼看到的画面,不过过程要复杂得多,需要用到双倍的摄像机、调焦系统,还有双倍的数据处理,每次拍摄前都需要进行调试。所以3D电影拍摄的成本和难度都要高非常多。
而2D转制3D,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将2D电影的每一帧画面的前景、中景和背景手工的抠下来,然后将抠出来的图层重组为左右眼看到的两张不同视角的画面,最后通过模拟人眼的对焦对两张画面进行位移。如果要做的好,整个转制过程也相当庞大费时,每一帧画面的每个对象都要手工抠出来,并进行修补。所以3D版《泰坦尼克号》光转制就耗费了1800万美金。
然而那些花500万人民币就转制的假3D是如何炼成的呢?主要节省的地方在抠图这个环节,可以用全手工抠图,也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抠图。最坑爹的方法是不用抠图,直接把一帧画面复制两份左右错开,也能看到3D的效果,这就是传说中的“字幕3D特效”。
如何在电影院分辨真假3D电影其实很简单。如果左眼画面中被前景遮挡住的背景,能在右眼中看到,那说明这是真3D;如果看不到,但是有位置上的不同,那说明是抠过图的2D转制3D;如果两只眼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画面,那就是“字幕3D特效”了。抠过图的2D转制3D一般在表现头发边缘和透明物体的时候会有一些别扭,细心的观众应该能察觉到。
卓别林黑白默片《摩登时代》
每一种电影技术都有其艺术表达的特点。电影和绘画一样也是美学,无论是素描/黑白电影、水彩/2D电影、油画/3D电影,都只是创作的工具。要想创造经典的作品需要创作者深刻的理解这些工具,然后判断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工具。把《摩登时代》拍成彩色、配上台词还会有它经典的味道吗?然而更多的创作者和电影公司却把3D电影带来的市场效果看得更为重要,并没有潜心的去做属于3D电影真正的效果和内容。3D是个好东西,却快被急功近利的制作搞得臭名昭著了。
烂片当道,劣币当真驱逐良币?
最近一份电影行业的报告显示,2016年电影的平均上座率只有14%,是最近5年来最低的一次。报告总结了两个原因,第一人们对电影质量的心理预期降低了,第二关键档期的电影质量在下降。
如今看电影这种事情所耗费的时间占比已经非常之高。我们可以算一算去电影院来回路上1小时,一部电影播放+等待播放的时间3小时。往少了算观看一部电影的成本都有4个小时了,消费者做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风险也越来越高。所以很多人的想法是:觉得没什么好片子,就不想去了。
2016年十大国产IP
电影的质量下降这个也是有目共睹的。2016年是IP泛滥的一年,全年上映了近100部IP电影,但票房只有80多亿,相比之下15年IP电影只有16年的1/3,但却创造了近100亿的票房。文娱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所导致的结果并非百花齐放,更多的是投资人缺乏经验,对内容制作了解不够,盲目的追求明星效应和IP效应,想赚快钱,但投入却捉襟见肘。
漫威和DC超级英雄
相比中国电影盲目开发新的IP,好莱坞电影就是反复的炒作旧的IP。好莱坞电影已经染上了一种“续集病”,2016年全年共36部大片续集,平均10天一部。即将上映的《生化危机:终章》、《金刚狼3》又将开启2017年续集新篇章。那往后几年的好莱坞电影原创内容会增多吗?很遗憾的告诉你并不会,即使续集再难赚,也比开发一个大制作原创电影要稳赚得多。漫威和DC那么多超级IP离被榨干还远着呢,谁会着急什么原创。《变形金刚5》再烂,不也将赚得盆满钵满啊?
总结:从3D电视内容讲到了3D电影、票房市场,多以批判为主,并不是想说3D技术带来的内容创新都一无是处,只不过在市场化的前期阶段,逐利的乱象是不可避免的。经过市场的多次洗涤,不好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抛弃。尽管我们是那么容易被“忽悠”、被“煽动”,但是我们对美好的追求从来都是饱满而热烈的。
推荐大家安装当贝市场,然后从当贝市场里面一键下载软件,方便又省事。当贝市场直接下载地址:https://webapk.dangbei.net/update/dbmarket.apk
注:本帖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强烈支持楼主ing…… 小手一抖,金币拿走。 分析的很有道理 感谢楼主的分享!{xiaolu13}{xiaolu13}
很给力,ZNDS有你更精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