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tao 发表于 2014-2-24 10:02

小创新之后的微升级——极壹S体验

去年下半年,智能路由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随着年底小米路由器的强势进入,这个原本不被人重视的市场变得看点多多耐人寻味。厂商们的眼光聚焦的位置总是在变,先是智能手机,接着是智能电视,然后是智能路由,在个人和家庭领域,明显带着逐步蚕食试图“一统天下”的趋势。
      把路由器智能化,当做家庭互联网入口来“动手脚”的,极路由就算不是第一个,也是打响了有影响力的头一炮的那个。去年年中极路由的开山之作极壹刚刚进入我们的视线,几个月后极壹 S 就在初代基础上做了微升级投放市场。目前在售的极路由共有三款:初代的极壹,具有多种颜色可选,采用单天线和双 LAN 口设计,天线可拆卸;黑色版的极壹 S ,采用双天线和四 LAN 口设计,天线不可拆卸;另外还有第二代极贰,采用双天线和双 LAN 口设计,天线可拆卸。也就是说极贰是比较彻底的升级版本,在极壹基础上升级变成了双频路由,而极壹 S 只做了微调整,相对于极壹外观上有些变化,价格也和降价后的极壹持平。虽说这种营销策略或许会给早期购买极壹的用户带来不快,但对于新用户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抛开营销什么的不谈,极路由作为一家“技术宅拯救世界”的公司,产品在硬件做工和软件配套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作为一个已经使用极壹数月的“老用户”,这次极壹 S 到手后,我第一时间进行了简单试用,下面就把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硬件:金属机身不变,性能小幅改良
      在数码硬件圈子里,不知何时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后缀以“S”的和前一代产品的外观不会有太大出入——或者干脆就一模一样。事实上极壹 S 在外观上还是有变化的,虽然变化不大,一眼看上去就是多了根“触角”。
      极壹 S 整机十分小巧,依旧保留了辨识度很高的铝合金机身的设计,表面的磨砂质感十分不错,四周的倒角切割工艺也已经非常纯熟了,在重量上和一块普通的移动硬盘差不多。实际上,对于极路由坚持采用金属材质外壳的选择我个人还是十分欣赏的,优点不仅仅在于视觉效果和耐用性上,在散热方面效果也相当不错,基本可以避免因过热导致路由“死机”等情况发生。
      接口和天线方面,由于此前极壹的双 LAN 设计饱受诟病,所以现在极壹 S 也“顺应民 意”将 LAN 口升为了四个,也是目前家用路由器比较通用的配置;天线增加到两根,单根天线的信号增益由初代的 3dBi 增加到 5dBi,并且采用不可拆卸设计。另外,机身同样配备了一个 micro USB 接口,带来的好处是随便用哪个 Android 手机的充电器和电线都可以对其进行供电,哪怕是连接到移动电源上都是可行的。
      再说到配置方面,极壹 S 终于把传输速率提升至 300Mbps(2.4GHz),CPU 主频由原来的 400MHz 提升到 580MHz,内存由 64MB 提升到 128MB,不过极壹 S 取消了初代内置的 4GB 机身存储,改为内置 16MB +外置 SD 卡的方案,如果需要安装插件的话还需要再准备一个 SD 卡 —— 本次极壹 S 去掉了内置存储感觉还是蛮可惜的,因为失去了存储介质也就失去了“插件”这一最大亮点,所以官方也提供了配 SD 卡销售的套餐。最后关于 802.11ac 无线协议和 5GHz 频段的支持问题,考虑到极壹 S 的定价,未加入也算合理,如果有这方面需求的朋友可以考虑下极贰。
      实际性能方面,我自己选择了 WirelessMo 和 IxChariot 软件来测试极路由的信号强度、稳定性和吞吐量,环境选择在了我自己家中,两三道门墙外加两个无线热点,并不算十分严格的测试,不过基本符合大多数家庭的情况。
      从测试结果来看,极壹 S 在无障碍情况下的信号强度可以达到 90% 以上,如果是两个房间隔了一道墙的情况下信号强度为70%,跑到阳台厕所等偏僻角落也有 50% 左右,相对前一代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同类产品相比也可谓不俗。而在无线传输性能上,在单线程下载+上传的测试中平均速率都能保持在 70Mbps 以上,在 300M 无线路由器产品中也是处于主流水平。考虑到极壹 S 采用了两根 5dBi 的信号增益天线,传输速率也提升至 300Mbps,比起极壹的单根 3dBi 天线有所增强也是必然的。
软件:配置简单明了,插件仍需扩充
      相比起硬件上的小幅改良,极壹S 在软件上几乎一成不变。虽然它目前最大的优势是人性化的配置和可自定义的插件,但几个月过去,并没有出现什么令人惊喜的变化。当然一个优秀的软件服务生态圈绝非一朝一夕能够一蹴而就,但在小米这些实力强劲的巨头们加入战局之后,极路由未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难免让人担忧。
      在设置路由器方面基本和初代的一致,如果是初次配置的话,极路由的配置窗口会自动弹出,初始密码依旧是“admin”,当然,为了安全着想,建议大家在配置完成后自行修改密码。另外,登录极路由的后台网址为 hiwifi.com ,使用传统 IP 地址 192.168.199.1 也可以正常登陆。
      登录后就正式进入路由器的配置阶段,而极路由较为人性化的一点,便是提供了简明易懂的设置向导,并运用了大量的图形化界面交互,使得用户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整个网络架构,这一点相比较传统路由器来说优势明显,哪怕你是一个小白用户,我想你也可以独立设置好一台极路由——不过这也意味着技术宅们不能以“帮妹子装路由器”为名义接近了女神了,喜忧参半……
      说回配置流程,首先是“外网设置”,为了方便用户,极路由会自动检测用户的宽带接入方式,如果你使用的是ADSL、光纤或社区宽带,可以选择“宽带拨号”然后再输入你的宽带帐号和密码;使用内部网络的话就点击“网线连接”,选择由 DHCP 自动分配地址,或手动输入指定地址;而“无线中继”则允许用户输入已有的 Wi-Fi 热点和密码,将极路由变身成无线AP。
      接着便是“无线设置”,这里可以对极路由的无线网络名称及开关和加密方式进行设置。极路由目前只支持无加密和 WPA/WPA2 强加密的方式,抛弃了较为落后且不安全的 WEP 加密模式,这也是为了保护用户网络和数据的安全。基本上只要不是太古老的设备都是支持强加密模式的,所以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云”功能则可以让我们可以下载各种不同的应用来扩展极路由的功能,我们也可以通过 iOS 或者是 Android 设备上的 HiWiFi 应用对极路由进行控制和设定,在“高级设置”里面的功能,和大多数路由器也基本一致,在这里就不多描述了。至此, 极路由的基本配置就算完成了,这对于新用户尤其是小白用户来说非常的便捷。
      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应用插件。它也是极路由最主要卖点之一,你可以像操作智能手机一样为路由器安装不同的应用来实现各种功能。从该页面中可以看到,这里包括了诸如“App Store加速”、“Google Play加速”、“屏蔽视频广告”、“手机远程管理”等插件,插件数量比起去年也有所提升。但个人认为,现在极路由应用中心中的插件并不多,真正吸引人的估计就是几个加速和屏蔽功能,想要增强竞争力,极路由仍需要推出一些“杀手级”的插件或功能。
小创新后的微升级,“智能化”还有距离
      初代的极壹我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整体体验下来还是不错的。如果有朋友现在来问我换哪种路由器,除了传统品牌之外,极路由也会有一席之地。推荐的理由也足够充分——简单人性的配置流程、独特的金属质地、不错的做工,稳定的表现,以及“智能路由”这个概念所带来的“不明觉厉”加成。
      从产品角度来说,智能路由器应该做好哪些方面?最突出的无外乎三点:1)做工;2)性能;3)智能化。但当同价位同配置的一大波竞争对手站在那里的时候,单纯的拼做工拼性能很难成为加分项。一款路由器只要达到主流水准且足够稳定,就已然满足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路由器毕竟不是智能手机,就算是用了半年极路由的我,也基本没有想过去如何“折腾”它。用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每天 24 小时稳定运行,不卡机不断网,随时随地保持在线。好在现在看来,这些方面极壹都还做得不错,极壹 S 更是做了比较实在的改进,变得更贴合大众需求。
      剩下的便是”智能化”的问题。极路由目前较有优势的部分便是图形化设置界面加上各种插件,简化安装流程,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但在我看来这些仅仅是实现了“人性化”,还远远称不上“智能”。作为家庭互联网流量入口,路由器在内容推送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平台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像家庭云存储、网络安全、数据传输等,甚至是整合到家庭一体化设备之中去,想象空间非常大。如果仅仅只想着在硬件上下功夫,那便和传统路由器无异了。硬件只是载体,软件和服务才是目的。
      因此,单从做工和性能上来看,极壹 S 是个合格的家庭路由器产品,但一想到它带着“智能路由器”光环,就隐隐有些不知足。路由器,这个多年未变一直站在客厅或是书房一角,几乎没有存在感的设备终于也开始了自己的智能化道路,现在除了无线上网,还可以搭载上智能盒子、家庭私有云等功能,"智能无线路由器"这个新词开始升温,在未来几个月或许会炙手可热。但“智能”不是句喊喊就够了的口号,对于极路由来说,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创新之后的微升级——极壹S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