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wgdeh 发表于 2017-12-31 21:47

谍战片《风筝》,人性的路口该如何抉择?


      谍战片在近年的收视来看一致都不错,近年各国局势加之花联网的发达大家对国际形势也有了更过的关注,加上谍战片往往都非常的紧张刺激也让很多观众都悬着一颗心捏着一把汗来看剧中的人物走势,最近有一部谍战片也是引了很多观众的关注。

  杨健、秦丽编剧,柳云龙导演和主演的电视剧《风筝》,在触碰哲学观念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它试图探讨一些深奥的问题:人何以为人,一个人为什么会是“这个人”,信念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人的本质需求。这些观念和故事并行,拔高了故事,也让故事获得无穷意味。
  《风筝》讲述的是潜伏在军统的共产党情报人员郑耀先的故事。郑耀先代号“风筝”,身居军统高位,却时刻不忘使命。在残酷斗争中,他失去和组织的联系,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他凭着一腔信念,在隐蔽战线工作30年,做出重大牺牲,也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杨健和柳云龙在2006年合作拍摄《暗算》,这部戏成功引发“谍战戏”热潮。这股热潮并非毫无来历,其先声是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两次“反特片”潮流, “反特片”为中国电影贡献了许多经典作品和形象,到90年代,演变成“谍战片”,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巨大变化。《暗算》吸收推理、冒险、职场小说和密室游戏的故事元素,人物形象更富有个性,博弈过程是高智商式的,由此给出全新的“谍战片”法则,此后的“谍战戏”大都沿袭这个模式。
  《风筝》对“谍战片”又有推进,它并不是一步步增强故事力度,也没有让主人公的处境一步步变得危险,而是在一开始,就亮明郑耀先的身份,把他放在最危险的境地。郑耀先身边的同志,在前几集就接连牺牲,他和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细弱,此后每个段落,他都要在高强度的困境中摆脱嫌疑,并且完成使命。对创作者来说,这种做法非常冒险,但对观众来说,这种做法却带来了强烈的观剧体验。
  可以说,编剧和导演在一开始就做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观念设定,那就是,信念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不是本质需求,信念在一个人成为“这个人”的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这个信念,比身份是否暴露更为重要,它使得焦点转移了,也使得紧张感更强烈。
  郑耀先是个天才情报员,他正直、善良、对未来充满希冀,渴望“回家”(共产党的根据地),以至于在以记者身份返回延安的时候,他真情流露。但他又充满野性,有着为了信仰奋不顾身的一面。特殊的工作,让他走上了危险的荒野,就像剧中所说的那样,“成功的潜伏者,同时都是天才的演员”。为了这份工作,他必须“此生隐姓埋名,烂入泥沙”。
  他把属于自己的角色演得很成功,不管是从日常举止、生活习惯、为人处世,还是在权力博弈的方法上,都给自己打上了环境赋予的独特烙印,因为“演出”太成功了,以致他的联络员被假象迷惑,根据地的战友、游击队员的家属,也对他恨之入骨。随着唯一联络人,也是唯一能够证明他身份的战友的牺牲,他和组织的联系切断了,更重要的是,他就处在一个人性的路口,失去约束,失去牵绊,善恶的选择从此全部交予他。
  旁证已死,自证有险,他只好走上“心证”之路,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在假面生涯之外,时刻捂着一颗心,让它不变色。当他领悟了“心证”诀窍后,反而自由了,轻松了,就此走过死地,并且获得重生。
   作为剧名的“风筝”,也是郑耀先的代号,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牵系风筝的,只有细细的一条线,一旦这条线挣断,风筝就会“挣扎在茫茫险恶的空中,随时会跌落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在风筝线断开之后,郑耀先已有了一条心灵上的绳索,这条绳索依旧在给出方向,指引家乡,指引希望,指引光明和未来。
  这才是这个故事的价值所在,它在特殊时代的正邪博弈背景上,加上了这样一条线,这样一个哲学观念上的追求。紧张的故事、生动的人物,都在为这条线服务,都让这条线更充实。而当我们一想起这个故事,想起郑耀先那载满故事的脸,都会想起蓝天下一只高飞的风筝,它悠游自在,不为乌云和风暴所扰。
  故事的主旨离不开爱国和爱家,不论在什么样的年代,一切冲突中国家永远都高于于一切,也是有了国才有了现在的家。另外还可以下载当贝市场(www.dangdang.com)安装当贝影视快搜搜索观看该部电视。
https://data.znds.com/attachment/forum/201709/14/165156mpmphh8yg2y72po1.png

撇捺 发表于 2017-12-31 23:01

好看吗?去搜搜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谍战片《风筝》,人性的路口该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