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wgdeh 发表于 2017-12-28 10:21

18年电视行业会有什么样趋势?十大猜想预测彩电行业发展!

本帖最后由 eswgdeh 于 2017-12-28 10:23 编辑

眼看着2017年不足4天,崭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回望过去的这一年中,彩电行业也发生过大大小小的事件,2018年彩电行业是气势如虹还是整个行业萎靡不振呢?楼主有这十个猜想想要跟大家一起分享,来看看这个行业将会在18年展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吧!
1.销量触底反弹,体育营销能否助力
    关于2018年,彩电行业的销量规模,业内最悲观的预期认为至少能比2017年好。更好一些的观点则是,恢复增长“箭在弦上”。

    首先,2018年行业发展的基础是“2017年的市场萎缩”。2017年市场销量下滑的直接原因之一是2016年销量过高——透支未来;以及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三季度,彩电产品成本一直维持高位——价格上涨抑制消费。这两个原因2018年都不在存在:2017年四季度彩电价格已经出现明确下滑;2017年销量萎缩1成,某种意义上为2018年“攒了需求”。
    第二,2018年是“体育营销年”。按照彩电行业的历史数据,一般大型体育赛事都会促进市场繁荣,体育营销年都是销量增长年。世界杯、冬奥会都会带来彩电换机热潮。尤其是与这几年大屏幕化产品普及的趋势结合,体育赛事的拉动作用会很明显。其实,2016年的市场高点,也离不开奥运会的拉动效应。
    第三,2018年会是全球政治经济的稳定改革年。一方面,英国脱欧、欧盟主要国家换届、美国新总统上任,这样2017年影响全年的重大政治变化大多数“尘埃落定”;另一方面,特朗普主导的美国减税和保护主义经济政策会在2018年落地,并产生全球效仿作用——新一轮经济改革,使得人们普遍看好2018年的宏观经济格局,虽然波动和冲突难免,但是增长可期。这两者有助于稳定,甚至提升全球消费市场的购买能力。同时也会加速国内经济改革步伐,促进国内经济L型底部的回升,有利于消费市场发展。
    总之,在总销量上看,彩电的2018年不会更坏。虽然超越2016年的历史高点很难,但是企稳回升,有5-6%的成长,概率很大。且在大尺寸化背景下,按显示面积算,成长率将不会低于8%。——更多的大尺寸产品也有利于厂商盈利的提升。
2. 价格战卷土重来吗
    对于普通消费者,最关注的彩电信息莫过于价格走势了。2018年价格战会不会卷土重来呢?对于这点,笔者认为“这是伪命题”。
    如果仅仅定义“降价”为价格战,那么在2016年9月到2017年6月,价格战真的离彩电市场有一段距离。但是,在上游产品普遍涨价,一些彩电终端品牌涨价的情形中,另一些品牌没有涨价,不也是一种“相对降价”吗?

    更何况,2017年全年也有顶住五六年来上游液晶面板价格高峰的夏普,坚持大幅度降低产品售价,尤其是大尺寸产品售价持续压低的“进攻战略”。这种战略就是价格战。
    2017年四季度以来,在液晶上游面板价格走低背景下,一些品牌产品的主动降价已经开始。尤其是被价格上升压抑很久的互联网品牌,首先拿起价格战武器,企图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彩电业在 “很多新手为生存而战”的场景下,只要有成本下降、价格调整的空间,价格战就无法避免。
    2017年四季度的降价,成果显著: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全球电视代工厂商出货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10月全球13大代工厂出货量达到943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7%。(去年同期,市场则处于“涨价过程”之中。)
    “彩电产品的价格,在2017年中达到高峰。然后,面板产品价格下滑,厂商开始消化此前形成的高库存和倒挂的成本与利润比。9月份开始,彩电厂商从高库存逐渐转正成‘成本下降周期’的低库存。进而,四季度市场终端产品价格松动,市场需求初步回暖。”按照这个逻辑过程,2018年上半年,彩电市场还会处于“价格下探”的过程之中。2018年下半年价格水平如何,取决于上下游供给是否再次平衡。
    因此,至少以降价为特征的价格战,会在2018年上半年存在。而且几乎是看不到“避免的任何方法”的。但是,2018年下半年,市场是否还具有足够的动能,持续价格攻势,取决于上下游供给的平衡情况。不过,如果从消费热点看,世界杯、冬奥会、双十一、黑色星期五等都在下半年:这会导致“保业绩”的经营需求在2018年下半年爆发,进而支持“需求引导”性的价格战。
    所以,有两个结论,第一,价格战即便在2017年也没有消遁,只不过采用了更隐晦的方式;第二,2018年显性价格战不可避免。唯一不确定的是,价格战烈度多大,消费者能从中得到多少实惠。
3. 互联网品牌冬天后会迎来春天吗
    如果要谈论彩电的价格战,就必须仔细分析“互联网品牌”这个阵营的行为。
    2017年互联网彩电阵营不仅仅是“青黄不接”,而是“生死考验”。乐视的问题不必说了,几乎经历了“休克的一年”。其他互联网品牌也“暗淡了下来”——他们依仗的“成本定价、赢得规模”的商业设计,遭遇了“成本上涨和总量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更多的互联网品牌纷纷探索激光电视、VR、微型智能投影等“差异化小众”产品,以求“业绩解渴”。
    反观2018年,彩电产业销量回升、进入增长通道;上游成本下降、市场价格战烽烟再起。这两点看似提供了互联网品牌重新崛起的机会。

    但是,笔者对此的判断却是“时过境迁”。一方面,互联网品牌崛起依赖的粉丝文化吸引力已经衰退。包括初兴互联网产品概念的手机领域在内,消费电子行业都在经历“品牌文化正统化”的调整。另一方面,互联网品牌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品牌在电商市场的布局落后”这一渠道空隙。现在,显然这个缝隙已经不存在了。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彩电品牌此前的繁荣,与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或者说,其中有很大的“烧钱游戏”。而2017年的一场寒冬,足以让资本市场明白,彩电行业不是“轻松炼金”之地。资本市场的谨慎性,会严重压缩彩电互联网品牌的弹药供给。在加上这多年来,传统彩电品牌也学会了一些互联网招数,互联网品牌先发制人、出奇制人的优势已经没有。资本市场更不敢“再次大手大脚”的支撑互联网品牌的发展。
    当然,在总体形势向好,价格战重来的预期下,2018年彩电业互联网品牌肯定比2017年更有“看点”。恢复性的品牌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互联网品牌的春天已经过去,指望再来一波“排山倒海”之势,那是痴人说梦。
    2018年的互联网彩电市场将是小米这类“恒强者”的天堂市场、也会是另几个主流品牌“恢复性”市场修复的机遇,但是不是新创业者的天堂、对于原本的市场后进生,生死考验则只会加剧。**** Hidden Message *****
6. 8K彩电能否真正“开卖”
    与大尺寸彩电预期明朗不同,8K电视作为又一个新技术概念,还是有很多悬念。虽然京东方和夏普一再强调8K才是未来,国际相关标准组织、电影协会也大力支持这一新技术的普及,但是“市场总是有些迟钝”。
    首先,作为普通消费者,最担忧的是8K技术本身是不是成熟、能不能大量制造出来。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8.5代或者6代液晶面板制造手机屏幕的时候,5.5英寸就能实现2k的分辨率——如果这一分辨率技术用在55英寸电视产品上,就是20K的分辨率。也就是说,液晶面板业,有着广泛的制造极小像素点的成熟技术。大尺寸电视的8K面板不具有无法跨越的技术壁垒。

    其次,从彩电大尺寸化角度看,55英寸的4K产品已经大规模普及。无论是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55英寸及其以上产品基本都是4K的天下。那么未来,在75英寸以上产品上实现“等级化”的跃迁,主要普及8K产品,就更像是一种“自然的技术演进和产品等级化过程”。市场接受上可以水到渠成。
    当然,从销量角度看,中国这样的成熟市场,4K的普及率已经达到7成多,但全球市场刚刚越过3成。市场的4K不平衡性,与产品尺寸分布不平衡和产品价格不平衡同步存在。从这个角度看,短期内8K只可能是“欧美日中”四大彩电高端市场的需求,而不是全球化的需求。
    所以,8K的意义会有如下三个特点:1.它是高分辨率液晶技术成熟后的自然应用;2.它是大尺寸产品的标配和必然应用;3.她也是差异化高端市场的选择方向。站在这三点上看,对于8K市场规模的讨论,更多的不会是技术性或者竞争性的,而应该是“供给性”的。
    即,2018年随着彩电大尺寸化的发展,面板供给在大尺寸段的发力,8K供给一定会大幅度增加。即便从销量规模看,8K还距离普通消费者很远,但是,8K却也已经是一种“少量但成熟”的货架产品。
7. 印刷显示会来吗
    全球彩电市场最神秘的玩家是谁?那就是一直“飘忽不定”的印刷显示、印刷电视。这个所谓未来的印刷技术,一直是“显示产业最大的不确定性幽灵”。
    从技术角度看,印刷显示适用于自发光的OLED和自发光的QLED电视。在成熟产品、同等成品率下,采用印刷技术的OLED会比目前蒸渡技术的OLED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包括节约材料、节约设备维护费用、节约设备成本、更简洁的制造流程和更少的耗材需求)。

    所以,在印刷OLED不能确认行不行的背景下,OLED大尺寸面板无法“大规模”投资:蒸渡技术虽然成熟,但是产品成本没有优势;印刷技术成本有优势,却不成熟。某种意义上,正是印刷显示当前的状态,阻碍了OLED电视的扩产。
    那么印刷显示的现实状态是什么呢?2017年,印刷显示设备商Kateeva供应了4套实验研究性生产线,分别被LG、三星、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主导的实验室采购。2018年上半年还将有三条试生产级别的生产线供应。
    即,印刷显示还处于实验状态,但是已经是试生产性的实验——距离量产一步之遥。按照这个“临门一脚”的状态,乐观的预测,2018年下半年,安装第一条生产性印刷显示生产线是可能的任务。即便悲观的预计,只要没有巨大的新障碍,2019年上半年,印刷显示也会进入量产线建设阶段。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谁会是印刷显示的第一个玩家:LG的10代OLED线一直处于“搁置”状态,LG的广州OLED线按照建设周期也能赶上2019年后的设备搬入,更早的华星光电深圳11代线已经完成封顶,明年中会进行设备搬入,理想情况下2018年下半年就可引入印刷显示量产设备。
    由此来看,这次印刷显示是真的要来了!2018年必然在印刷显示历史上留下厚重一笔:行或者不行,就要在2018年给出最终答案了。虽然距离消费者看到最后的产品,还有距离,但这依然足以令人兴奋。
8. 激光电视不在“高高在上”
    彩电市场还有另一个“高大上”的概念,即激光电视。2017年11月底,海信再次推出S和L两大系列激光电视产品新品,覆盖80到150英寸画面,与液晶电视的“小”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大电视也有它的劣势,那就是“价格”。虽然,与同样100英寸的液晶比较,激光电视只有其十分之一的价格。然而,这4K百寸激光也是数万元的“高价产品”。当然,市场也有一些2万元上下的2K激光电视产品——即通过分辨率指标的降低,压缩了产品价格。

    但是,即便如此,激光电视距离主流大尺寸电视机“万元全套包办”的价位还是有差距。而且,与另一个销量颇大的家用大屏产品“微型智能投影机”比较,后者的价格只有2000-5000元——亦是这种价格,决定了这类产品每年能获得近百万的销售规模(虽然其无法提供彩电那样,明亮光线下使用的效能,只能应用于“小黑屋”模式。)
    所以,基本结论是,激光电视的销量更多的制约因素就是“价格”——不是要比同尺寸液晶便宜,而是要能进入更多百姓的承受空间。只有后者才能促进激光电视产品的“规模增长”。
    2017年,激光电视产品线已经得到极大的丰富、产品技术更为成熟稳定。那么,2018年的任务是什么呢?当然是“抓住销量规模”了。因此,在行业参与者增加、产品成熟度提升的背景下,激光电视是不是会“价格剑走偏锋呢”?
    一方面,2K产品已经成为降价的急先锋。单款主机特价机型13000元成为2017年的“低谷”。即便是套装产品,2K激光电视亦难以售价超过2万元。2018年,其价格进一步压缩到万元左右,或者在第四季度突破万元,不是不可能。
    另一方面,4K产品还是“凤毛麟角”。只有海信一个品牌实现了4K激光电视的系列化和规模化。这是因为海信激光电视“更多的自我对标液晶产品线”——高端液晶电视都是4K产品。而4K显然是一个很大的成本因素。从产品线结构看,海信也在通过80英寸这样的产品,适当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这方面,2018年,价格大幅下降的空间并不大。
    因此,激光电视将是一个“割裂”的市场:2K的价格下降,与4K的高位徘徊,2018年并存的概率很大。想要购买激光电视的消费者,是不是在二者之间有所纠结呢!
9. 依然没有新概念的2018
    如果要为2018年添一点无聊的话题,那么落脚点必然会在“新概念”上。估计,这一年彩电业依然会是“玩旧货”的时代。
    论之概念,4K、8K、HDR、QLED、OLED、超薄、智能、互联网、激光、智能影院、无屏电视、曲面、大尺寸、智能、AI、语音、广色域、健康、防蓝光……彩电业真的“很热闹”。但是,这么多概念,哪一个不是多年“老炮”呢?

    即便是如“壁纸”电视,这种2017年出现的概念,也不过是OLED+超薄电视的“双升记”。屏幕发声电视,的确是2017年的新事物,但是只有索尼、LG浅尝辄止,并未成为市场趋势。而裸眼3D这样的概念,不仅已经有10年以上,而且至今拿不出真正堪用的好产品。VR显示更是在2016年火了三个月后,迅速转冷,目前市场几乎采用了“未成熟冷处理”模式。
    所以,彩电圈一直在慨叹“创新难”:不是新的东西少,而是“能够成为市场价值核心点”的新趋势没有。或者说,太多的新概念、太多的研发与创新,在多条路线上并进,让彩电行业“新中不见新”。
    这种“泛化的创新和概念时代”,也有它的好处。消费者更为冷静,不在惟新概念是从;同时,由于很多概念的历史比较久远,消费者对每个概念点的理解也更为深入、选购中的理性更多,实用主义的产品更受欢迎。因此,这种没有新概念的时代、“泛新之中缺新的2018”,对于消费者却是最好的时代。
10. 开启国际化能量的反哺时代
    2017年,海信、TCL双双实现彩电营收国际市场占比过半:这是中国彩电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成绩。这一年海信还取得了东芝彩电品牌40年的使用权,以及全球业务,为其进一步的国际化添砖加瓦。
    2018年,彩电企业的国际化必然进一步深入。以海信、TCL、创维三个领头羊为第一阵营,彩电产品必然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过,海外市场的攻城略地不是笔者要讨论的重点。笔者认为,2018年对于彩电产业品牌的国际化而言,“对内反哺”将成为又一个重大趋势和转折点。

    国内彩电市场,外资产品虽然份额占比已经长期稳定在两成多,成为市场少数派。但是,在产品的售价、高端产品占比、产品品牌溢价和利润率上,外资品牌始终处于第一阵营。这不仅仅是因为国际巨头技术实力雄厚,产品品质较佳,高端产品型号丰富;更是因为“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市场思潮依然在。
    实际上,外资产品的高利润,不仅仅表现在高端产品上:外资品牌的低端产品,也能比国内厂商的定价高;同样的产品本土企业只有一两个点的净利润,外资企业则能达到10%左右的净利润——这不是产品上的技不如人,而是品牌认可上的“高低之分”。
    随着本土彩电企业的国际化,本土彩电企业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反哺国内市场:1.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加速高端布局和高技术产品迭代;2.利用全球化市场获得的产品文化、品牌文化实力,反哺国内市场,提升产品形象和品牌溢价。在本土彩电企业国际化背景下,国内彩电市场再无“土著与洋佬”的区别,大家的品牌地位逐渐同一化。
    对此,研究认为,一个品牌国际市场的营销占比过半,是其品牌价值更具国际意义的转折点。按这一理论,2018年将是本土企业国际化的彩电品牌战略,对国内市场形成反哺的开端和转折。
    这些趋势也许在18年大家都会看到,不论是哪一种电视行业都在积极向上的寻求新生命的渴望。另外智能电视的用户还可以下载当贝市场(www.dangbei.com)安装你喜欢的电视应用软件使用。
https://data.znds.com/attachment/forum/201709/14/165156mpmphh8yg2y72po1.png

你爱吃什么 发表于 2017-12-28 10:26

谢谢楼主的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8年电视行业会有什么样趋势?十大猜想预测彩电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