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shen 发表于 2017-12-18 11:30

好综艺,不需炒作宣传,也不缺观众~ 浅谈《国家宝藏》

2017年上半年,《朗读者》风靡一时并在观众中掀起一阵“自来水”风潮,同时也让2017年下半年热闹非常、异常空洞的综艺领域稍显寂寥,直到同出央视的《国家宝藏》出现,才打破这种尴尬。
尽管没有频登热搜、连篇话题,自动屏蔽炒作的《国家宝藏》或将引领新一轮的文化综艺热潮,并再次证明“真正好的综艺,从来不缺观众”。光说不练假把式,凭硬本事讲“软实力”的《国家宝藏》至少带来三重惊喜。

01形式灵活
恰如其名,《国家宝藏》的主角是中国的国家文物,聚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之力,文物中的每一件都可说是所在朝代的“国之重器”。
文物由前人所铸,在时光流逝、斗转星移中保存完好地走入今人的视野,沉默不语却不失魅力。而要让文物活起来且火起来,则需要今人的目光和关注。搭建起跨越千年时光的桥梁,《国家宝藏》用了“前世今生”来讲故事。
前世是回溯宝器源自何处,为何而来,今生则讲述流转中的曲折和当代的守护者。故事精不精彩除却本身的影响,还要看其由谁来讲,怎么讲。
纯粹讲解偏于沉闷、过度演绎失却分量,《国家宝藏》另辟蹊径地攒起一个“有文化、有故事、有演绎、有解读”的班底,九位馆长“圆桌会议”解读“国宝”价值,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则是严肃而不失活泼的主持人担当,每一件宝物都有知名演员和专业人士共同守护,前者以舞台剧形式活灵活现前世故事,后者以热爱、责任、使命为荣为之在今天保驾护航。
如果《朗读者》是央视在综艺领域的重大突破,那么《国家宝藏》则有力地证明,在将平台优势、节目特色和观众融合上,央视的带有创新精神的独特风格已经趋于成熟。至少,这种形式已经在观众中引起连连好评。

02   底蕴深厚
灵动的形式需以深厚的底蕴支撑才不失精致。
开篇即是今年9月15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中展出的《千里江山图》,李晨领衔演绎了围绕宋徽宗、王希孟和权臣蔡京展开的故事,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冯海涛则讲述了从水墨初稿经五层晕染而成的着色过程,青绿五色的颜料来源更牵出一位当代“高人”仇庆年。环环相接、丝丝入扣,观众的情绪和兴致都尽皆融在其中。
一般看来,历史厚重感和观看趣味性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但《国家宝藏》打破了这种僵局,除了宝物本身之外,用心恐怕才是关键,而这种用心在节目的每一帧中都能感到。
有趣而不落俗套是一种超越发挥,在最新一期节目中,王刚与撒贝宁将机智与有趣融二为一更为节目增色。
前一秒正经至极,下一秒变身“小媳妇儿”,撒贝宁这位被主持事业耽误的“演员”也可算“央视一宝”了。而张国立和王刚的组合有一种神奇的令人发笑的魅力,更何况,他们互怼的语言艺术已经炉火纯青。
内容和框架的搭建需要无数个细节的紧密衔接才算完整,通过《国家宝藏》的舞美和配乐更能见微知著。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不分贫富、年龄,可称得上是一种本能;对美的向往是人的一种天性。
《国家宝藏》在展示美、传递美、延续美的同时也在培养一种对美的体悟和欣赏能力,这种美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超越了族群的限制。

03    寓教于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追求的节目是能够启民智、增见识的。
泱泱大国,上下五千载的文化,其传承和延续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的人,兢兢业业地守护。
《国家宝藏》在春风化雨中将文明、文化和文物推到了观众的面前,除了是视听盛宴,更是一场博大精深的国学大讲堂。
很多人去过故宫,走马观花式地观赏只是知其好,不知其何以好。
譬如说,那件被尊为“瓷母”的各种釉彩大瓶,其烧制成功的可能性低到近乎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再譬如说其貌不扬的“石鼓”。不难想见,节目更增加了人们到或再到故宫去的愿景。
又比如说曾侯乙墓的乐器编钟,传承文字的秦简,没有这些背景做铺垫,去号召人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是空洞而没有感染力的。但在一段段精彩的故事背后,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在观众心中野蛮生长。
守护文物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但这只是一种物理延续,真正的精神传承是让更多的普通人都能够了解、珍惜并主动为文物的保护和延续贡献一己之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物才能“活”下去。
兴趣需要培养,教化要讲究方式,《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凝聚古今,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故事,就对观众的滋养来讲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寓教于乐是一个民族获得延续、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最有效手段,不仅必要而且至关重要,因为唯有热爱才能尽心去做好。




SunMi 发表于 2017-12-18 12:18

感谢楼主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综艺,不需炒作宣传,也不缺观众~ 浅谈《国家宝藏》